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李蓉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昌飞复合材料厂员工刘仲宇的工位抽屉里,放着一本深蓝色封皮的笔记本。封面上沾着点点浅灰色的复材粉末,书脊处用复材边角料加热压粘的补丁格外显眼,这是刘仲宇的师父——李威用了十五年的“宝贝”。如今,它不仅是技术手册,更是李威作为公司劳模、复材三班班长的“精神信物”。
“这本子里藏着两样本事,”李威摩挲着封面说,“一是把‘布料’变成零件的‘魔法’,二是咱航空人代代传的劳模精神。当年带我的师父就是劳模,他的笔记本我翻烂了三本,现在该我把这股劲儿传下去了。”
2022年攻克襟翼壁板难题时,刘仲宇第一次读懂了笔记本里的“劳模密码”。那时车间里的灯连续亮了半个月,作为班长的李威不仅要带头攻坚,还要协调全班组的生产节奏。他的笔记本上,前几页画满壁板铺贴示意图,黑色水笔标着“抽真空次数≥3次”,红色记号笔在“玻璃布导气带”下画了波浪线;后几页则记着班组成员的排班表,谁擅长精细操作、谁经验丰富适合盯质量,都用不同颜色标注得清清楚楚。
有天晚上刘仲宇送图纸过来,看见李威的笔记本摊在桌子边,空白处写着“今日失败3次,问题在边缘透气毡,明天带班组骨干再试,不能让大家白熬。”更让他心头一热的是,那页还夹着张泛黄的便签,是老劳模的字迹:“小威,当班长要记住,劳模不是自己厉害,是能让整个团队厉害。”后来他们终于试成了,李威在那页末尾画了个小小的壁板轮廓,旁边写着:“一次成功!感谢班组每一位兄弟,这是咱共同的勋章。”
这本笔记更是刘仲宇的“劳模启蒙课”。刚进班组时,他连复材铺贴的基本手法都不熟。李威翻开笔记本中间几页,里面夹着操作流程图,每步动作旁都有批注着“刘仲宇注意:刮板角度45度,气泡要朝一个方向赶,这是我师父教我的,慢就是快”“检查时用手摸边缘,不能有凸起”。
有次刘仲宇加工零件时漏了道自检工序,李威没批评他,只是翻到记着“质量是航空人的生命”的那页,指着下面一行字说:“我刚工作时也犯过这错,师傅告诉我,劳模的名声,是靠每个合格零件干出来的,后来我记在本上,再也没忘过。”那天,师徒俩一起把不合格零件拆解分析,刘仲宇在自己的新笔记本上补了行字:“学师父的手艺,更要学师父的本分——当劳模,先当‘质量关’的守门人。”
2024年做C919型机缝翼组件成型工装优化时,这本笔记成了“劳模精神接力棒”。李威总说“创新是劳模的底色”,他带着刘仲宇一起研究,笔记本上记满工装参数,刘仲宇提的校验膜试验改进方案被师父用红笔圈出来,旁边写上“这个想法好,明天试!就要敢改老工艺,咱不能守着老经验过日子。”优化过程中,李威还组织班组成员开展“劳模讲堂”,让刘仲宇把思路分享给其他同事,大家也跟着提了改进建议。最终工装优化后,零件无损合格率提升到95%,还为班组节省了不少时间。
成功组装那天,李威在笔记本上写下:“仲宇能独当一面了,不仅会创新,还懂分享,这才是航空人该有的样子。”而刘仲宇也悄悄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夹了一张新的便签,上面写着:“爱拼才会赢,以后我也要成为像师傅那样的人。”
如今李威的笔记本还在班组里传用——每当有新员工加入,他总会先让他们翻一翻;遇到技术难题,班组成员就凑过来一起找思路,笔记本上渐渐多了大家的批注和心得。刘仲宇的工位上,除了自己的新笔记本,还放着师父送的复材样本,一片是2010年李威刚工作时留下的,一片是他去年优化工装时剪的。刘仲宇忽然明白:这本磨旧的笔记本,早已不是李威一个人的“宝贝”,而是整个班组的“精神手册”。从老劳模,到师傅李威,再到他自己,每一页笔记都是航空报国精神的践行,每一笔字迹,都在续写着航空人代代相传的奋斗故事,就像那些被他们赋予生命的复合材料,在传承中变得愈发坚韧,托举着直升机飞向更远的蓝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