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门时请抬脚迈过木门坎,这可是几百年的老物件,千万好好护!”近日,江津会龙庄内,一部古装短剧正在拍摄,场务的提醒声在青石板巷里回荡。不远处,演员们身着戏服走过328根石柱撑起的庭院,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这样的场景,如今在会龙庄已成常态。
▲剧组在会龙 庄拍摄
近年来,《铁拳无敌杨芊芊》《绝世红颜》等超100部短剧扎堆在此取景,会龙庄、石龙门庄园等江津古庄园,从沉睡的乡野老宅,一跃成为影视圈的“香饽饽”。这热闹背后,是江津用“系统性保护+创新性活化”,让千年文脉重新“活”起来,成为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新引擎”。
在江津的群山与田垄间,50处明清至民国的古庄园如珍珠般散落,构成了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最鲜活的传统建筑“博物馆”。
▲廷重祠 ,原为孙家祠堂
千年底蕴
解码古庄园的肇兴密码
“邑号江津,地当要冲。江津古庄园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地理环境、经济脉络与历史浪潮共同作用的结果。”江津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王世俭介绍。
从地理与经济来看,江津南部山区(中山、四面山等镇)是粮食、木材、桐油、药材等物产的重要产地,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为庄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这里地处渝黔交界要冲,笋溪河通航能力与四通八达的渝黔古道,构建起便捷的交通网络。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南部山区形成了以场镇为节点、水陆结合的贸易体系,成为川渝黔商品中转与集散中心,繁荣的商贸为家族积累财富,进而斥资修建庄园创造了条件。
▲江津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塘古庄园
▲石龙门庄园
从历史背景来看,“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是江津古庄园兴起的关键推手。明末清初,大量湖广、江西等地移民迁居江津,他们携带原籍文化与建造技艺,在新的土地上构建家园。如塘河廷重祠的孙氏家族,原籍江西吉安,迁津后凭借贸易发家,重建祠堂并形成聚居村落;石龙门庄园的陈氏家族,从湖南迁居后,历经数代经营,打造出占地1.32万平方米的“庄园群落”。这些庄园既保留了移民原籍的建筑风格,如徽派马头墙、湖广穿斗结构,又融入巴渝山地特色,形成“兼容并蓄”的建筑文化。
▲中山古镇千米长宴非遗民俗文化节
“南部山区是古庄园的核心聚集地。”王世俭介绍,中山镇18处庄园连成一片。康熙年间的瓦屋头庄园,小青瓦覆盖着36间老屋,电影《爱情天梯》曾在此定格浪漫;民国31年的荣庐庄园,木质廊柱上还留着当年的刻痕,见证着移民后代的生活变迁。
往西到塘河镇,石龙门庄园以1.32万平方米、520间房屋的规模“独占鳌头”,回廊绕院、天井错落,其“四水归堂”排水系统十分奇妙,青石板下暗藏的沟渠,像庄园的“血脉”般疏导着雨水。就连最小的中山埃山庄园,虽只有600平方米,夯土墙悬山屋面却透着山区民居的质朴智慧。
▲游客在清源宫观看表演
这些庄园更藏着“文化密码”:会龙庄38米高的纯夯土碉楼,墙体坚硬如混凝土,每层漏斗状枪眼至今仍能清晰看到当年防御的痕迹;廷重祠的“思孝”“奉先”石枋,刻着客家家族的家训,风火墙上的彩绘里,花草、人物故事还带着江西移民的审美印记;石龙门庄园的穿斗式木结构,与徽派马头墙巧妙融合,一砖一瓦间,都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与巴渝本土技艺碰撞的火花,堪称一部“会呼吸的巴渝建筑史书”。
▲ 会龙庄
3亿投入+多元守护
为古庄园织就“保护网”
“这些老庄园是‘拆一座少一座’的宝贝,得像护着自家传家宝一样用心。”王世俭的话,道出了保护工作的初心。近年来,江津掏出3亿元“真金白银”,搭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法律保障”的保护体系,让古庄园稳稳“站”住。
制度先行,给庄园立起“护身符”。2023年出台的《江津区传统庄园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明确了“保护一批、收购一批、利用一批”的思路: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挂帅,每年拿出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连续5年投入;工作人员带着测绘仪跑遍每个庄园,为50处老宅建立“数字档案”,实现“一园一策”精准保护。
▲施工队正在修缮石龙门庄园
▲朱家嘴庄园修缮现场
修缮时,“修旧如旧”是铁规矩。石龙门庄园修缮时,施工队翻遍周边村落,找回清代的青砖、石雕构件,就连柱子的打磨手法,都照着老匠人留下的痕迹来;会龙庄修复碉楼,不用现代水泥,而是沿用传统夯土技艺,一层土一层草反复夯实,和当年一样坚固。
面对产权分散的难题,塘河镇想出“安居型修缮”的法子——政府包下房屋本体修缮,村民只掏10%的钱改造厨卫,28户人家齐心协力,让老庄园既留住古韵,又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刘德银和他身后的瓦屋头庄园
▲刘德银修缮家具
▲瓦屋头庄园古床雕刻栩栩如生
民间的守护更添温情。中山镇瓦屋头庄园的第五代主人刘德银,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把心思全放在了老宅上:掏出80多万元补漏、加固,跑遍各地“淘”回鎏金灯笼柱、雕花古床,甚至亲手复原了破损的石圆门。他捐赠给江津博物馆的清代板瓦,上面刻着“湖广填四川”的铭文,如今已成国家二级文物。像刘德银这样的“民间守护者”越来越多,政府通过宣传他们的故事、给予政策扶持,让更多人主动扛起保护的责任。
截至目前,会龙庄、廷重祠等10余座庄园已重焕光彩,石龙门庄园、龙塘庄园等重点项目也在稳步推进,按照计划,2027年江津所有古庄园都将实现“完好无损”。
▲游客在会龙庄观看表演
活化利用
让古庄园从“历史标本”变“生活场景”
“保护不是把庄园锁起来,而是让它融入日子,有人气才有生命力。”江津区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李艳介绍。如今,这些古庄园早已不是“仅供参观的标本”,而是变成了能住、能玩、能体验的“生活空间”。
文旅融合让庄园“火”起来。会龙庄成了“西南第一庄”打卡地,游客们围着38米高的碉楼惊叹,钻进空心拱桥体验“相对不相见,倩影水中见”的巧妙;塘河镇把石龙门庄园、廷重祠串进古镇旅游线,荔枝文化节时,游客们在庄园里看川剧、读《孙氏家乘》家训,累了就坐在天井旁吃碗凉糕,感受当年庄园生活的惬意;四面山镇正把寿星庄改造成康养民宿,以后游客逛完会龙庄,就能住进古色古香的老宅,清晨被鸟鸣叫醒,傍晚在露台看山景。
▲塘河古镇“川主”庙会
功能转换给庄园“新身份”。江津中学旧址保留着四合院布局,如今成了红色教育基地,孩子们在这里听聂荣臻元帅的求学故事;卞小吾故居变成了文艺家工作室,画家们对着雕花木窗写生,作家们在老屋里构思故事;白鹤林庄园则搭起了电商直播间,村民们对着镜头推销江津花椒、富硒大米,老庄园成了“助农直播间”。
数字技术还让庄园“走”得更远。区文旅委联合高校团队,给30座庄园做了三维扫描,建起“数字庄园”数据库:游客扫码就能看到石龙门庄园排水系统的3D解析,在线“走”遍520间房屋;学者们通过数字模型研究建筑技艺,还出版了《江津古庄园研究》,让这些老宅的故事传得更广。
值得一提的是,江津还将卞小吾故居、夏公馆等津沙抗战遗址与古庄园相结合,打造了“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抗战遗址与古庄园相互融合,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
记者手记:
创新保护,让文物更好地承载一代代人的“乡愁”
在走访一间间古庄园时,我总喜欢在古庄园的青石板路上慢慢走:看施工师傅蹲在地上,用小刷子细细清理雕花上的灰尘;听刘德银老人讲小时候在庄园里追跑打闹的往事;见游客们坐在廷重祠的石阶上,跟着村民学包灰水粽子——这些瞬间,比任何宏伟的建筑描述都更动人。
原来,古庄园从来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承载着一代代人乡愁的“家”。江津的保护,从来不止是“修房子”,更是以“创新、创造”的思维“续文脉”:在保护维度创新,突破“政府单打独斗”模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法律保障”体系,用“数字档案”实现精准守护,以“安居型修缮”平衡古韵与现代;在利用维度创造,跳出“静态展览”局限,赋予庄园影视取景、康养民宿、红色教育等新功能,借数字技术让文化“破圈”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江津区在古庄园保护工作中,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以“双创”思维打通“保护—传承—利用”的闭环,让承载灿烂文明的古庄园重新焕发生机,不仅守住了历史的肌理,更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话,为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注入了强大动力。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查看碧瓦朱甍—诗书画中的江津传统庄园
记者:袁孝椿 黄娅秋
摄像:王彦龙 康东年
配音:于思童
视频编辑:赖婧
编辑:胡苓莉 编审:吴 刚
值班副总编辑:袁孝椿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和让大家看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