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在深圳,有护士能把专业的护理服务直接“送上门”。这项听起来颇为美好的举措,真的能为家庭带来切实的帮助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彭大姐的家。镜头之下,不是为了展示他人的艰难,而是希望记录那份在不易中彼此支撑的力量,也想要拍下那些从医院奔向家庭的“白衣天使”,是如何成为这个家庭的“暖光”。
这是《先行故事汇》第134期,一次对医疗体系的温暖探索。我们试图感受,一个普通家庭在新的护理服务模式下,如何一步步理顺生活的脉络。
24小时连轴转的“家庭ICU”
“很不容易的。”
彭大姐抹了把汗,看着120急救人员将丈夫慢慢移进电梯。这是她的丈夫段大哥确诊渐冻症四年来,又一次艰难的就医之路。
家和医院仅仅一公里的距离,却耗尽了四个人的全部力气。“需要四个人抬。气切管要三个月换一次,但出一趟门真不容易。”彭大姐无奈地苦笑。
受疾病影响,段大哥如今颈椎以下全部丧失知觉,呼吸、吞咽都要靠机器维持。
这个被呼吸机、咳痰机和鼻饲管包围的家,成了彭大姐的第二个ICU。家里即便请了护工,三个人围着一个人转,定期护理下的“出门难”仍像大山般压在这个家庭上方。
“每天清晨6点多打胃管,9点多做雾化,每半小时吸一次口水,还要咳痰、翻身……晚上每两三个小时就要起来一次。”彭大姐梳理着一天的照料安排,“有时候,他一口痰堵在那里,你不及时去吸,他可能马上就‘走’了。”
最让彭大姐焦虑的是,她需要在深圳和长沙两地奔波,“我还有两个老人在长沙,婆婆在养老院,公公在医院住院。深圳这边事情处理完了,我就得赶到长沙那边,两地来回跑。”
(120急救人员正在运送彭大姐丈夫前往医院治疗。)
转机:护士来到家门口
转机在悄然发生。
“走,去上门……”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的上门护士杨霞和赖启美拎着沉甸甸的出诊箱走进社区。箱子里装着血压计、无菌敷料、胃管、听诊器等专业设备,如同一个小型ICU的装备库。
作为广东省首批“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医院的护士,她们正在把三甲医院的护理标准“搬”到患者的床头,帮助患者将专业护理从医院“延续”至家庭中,满足因疾病、外伤等导致行动不便、难以往返医院患者的护理需求。
这天,她们上门为段大哥进行定期的气管更换。
(护士杨霞正在为段大哥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大姐,手机拿出来,我们要在‘龙岗e护’平台确认一下服务订单。”杨霞说道。随着系统提示音“您已到达患者家中,本次服务即将开始”响起,这次特殊的出诊正式开始了。
“大哥,我们今天要给您更换气管了。”杨霞细心地交代流程,“还是老规矩,您来选择,插左边鼻孔还是右边?眨一下眼睛表示‘左边’,两下代表‘右边’。”
在得到患者两次眨眼的回应后,杨霞轻声确认:“好的,右边。您放心,我会很轻的,要是有任何不舒服,您就眨眨眼告诉我。”
操作前,她仔细检查了患者鼻腔情况,用棉签蘸着生理盐水轻柔地清洁鼻腔。“气管要通过鼻腔插入,所以清洁很重要,能减少感染风险。”她一边操作,还不忘向一旁的护工解释要领。
“很好,深呼吸,对,就这样……稍微有点不适是正常的,我们在做吞咽的动作对吗?很棒!”当气管缓缓插入时,杨霞时刻关注着段大哥的反应。
一系列操作完成后,杨霞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拉着护工反复叮嘱:“接下来几个小时要注意观察呼吸情况。平时喂食前后,都要抬高床头30度以上,喂完后保持这个姿势至少半小时……”
说着,她指着气管上的刻度线:“这个数字要记好,每次喂食前都要检查一下,如果数字变了要及时告诉我们。”接着又详细讲解了固定气管的技巧、鼻翼部位的护理要点,甚至细致到如何缠绕胶带才能既牢固又不让患者感到不适。
“我们的工作是保姆替代不了。”赖启美一边整理器械一边说,“很多护理看似简单,但都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比如更换胃管,插入的深度、角度的把握,出现异常情况如何处理,都需要专科护士来判断和操作。所以患者家属对我们上门服务的需求特别大。”
比治疗更重要的东西
彭大姐回忆,最难受的是今年四月份,丈夫肺部感染送进ICU,当时曾想过放弃。“他当时说不想这样活下去,觉得没有生活质量,没有尊严。”
“这个患者心理压力很大,他不太信任不专业的人。但我们上门服务,他就会很信任我们。经过沟通,他也慢慢接受了,愿意配合。”赖启美表示。
当看到段大哥用视动仪打出“是的,主要是孩子还小”这句话时,我明白了医护们的到来不仅提供了治疗,更为患者带来了继续与病魔抗争的勇气。
“其实我很简单,”彭大姐感慨地说,“心里一直想着,我们这个家不要那么快散掉。父亲在、母亲在、儿子在,还是一个完整的家。”
(段大哥用视动仪打字。)
互联网+护理:改变正在发生
自2019年10月成为广东省首批“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机构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已经组建起一支153人的专业上门护理队伍。他们提供的服务覆盖了老年护理、伤口造口护理、重症监护等10多个专科领域。
在该院的延续护理系统中,类似彭大姐丈夫这样的重点患者已有237例。医护人员从首次上门到每月定期回访,逐渐与患者建立了深厚信任。“这项服务模式不仅增加了患者就诊粘合度,也是护士专业价值的体现。”护理部主任郭素云介绍道。
“前期出诊会心惊胆跳,现在已经得心应手了。”赖启美坦言,“有时候每个月去一趟,跟患者家属都处成像朋友一样。”
杨霞也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第一次实习时,我不敢给病人打针,甚至告诉老师自己不会干这行。但干久了之后,觉得这份工作真的很有价值,因为这是人命关天的事。”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上门护士交流分享护理经验。)
截至2025年8月,深圳已有53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探索,累计完成上门护理超10万例。当三甲医院的护理标准通过出诊走进社区,改变的不仅是患者家庭的喘息空间,更重塑着城市医疗资源的毛细血管。
记者手记
走进彭大姐家拍摄的这些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冰冷的仪器,而是两个细节。
一个是彭大姐在丈夫被120救护车接走后,下意识地抬手抹掉额头上的汗,长叹了一口气。那口气里,是四年、1460个日夜无法与人言说的坚持。
另一个瞬间,是上门护士赖启美很自然地蹲在床边,询问卧病在床的段大哥:“大哥,我们插左边还是右边呀?”然后耐心地等待他眨眼回应。
对于医疗体系来说,“互联网+护理服务”是一种创新模式、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有益探索。但对像彭大姐这样的家庭来说,它送来的不仅是专业技术,更是一份难得的喘息、一种被理解的温暖,和一个“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支撑。
回程路上,我在想,科技的进步和城市的文明,其最终目的不正应如此吗?让每一个普通人在人生的艰难时刻,都能被温柔地承接,能真切地看见一束光——
那束光,也许正来自一位护士及其沉甸甸的出诊包,让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门口就能拥有更坚实的“医”靠。
(患者及家属赠送锦旗以示感谢。)
记者 / 王羽丰 曹泽东 温国赞 周语童(实习)排版 / 刘雅婧审校 / 岳丽红 李天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