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拿》作者毕飞宇
我喜欢关注一部小说的目录。不同的小说品格迥异,目录也大不相同。譬如《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天的时间推移串联起一个民族的兴衰变迁,而《第七天》则以主人公死后的天数层层推进。
《推拿》的目录很特别:每个章节以一个或多个人物的名字命名。这告诉我们《推拿》致力于塑造一个边缘化的社会群体,而我认为《推拿》最出彩的地方正在于深刻的人物塑造与剖析。
![]()
娄烨执导影片《推拿》剧照
《推拿》以有限人物影射普罗大众,用极精简的笔墨探讨了相当多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作者对人性的精准把握令我十分吃惊,他让我在所有人物中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认为这是富有魅力的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质,可以参考鲁迅的小说)。我挑了三个我认为最出彩的人物简单说说:
![]()
娄烨执导影片《推拿》剧照
沙复明:沙复明的人物张力来源于他与“主流社会”的纠缠。向天纵对他的情感欺骗使他认识到盲人与主流社会的隔阂并极度渴望融入;而对都红的痴迷则反映了主流价值——美丽给予他的蛊惑(尽管“美”对于一个盲人毫无价值)。“美”不过是支配我们的众多主流价值的其中一个。推而广之,我们不禁思考:人的一举一动究竟由自由意志还是主流认知驱动?我们真的在自主思考还是在被“主流社会”规训?我们是否浪费了太多精力融入,甚至讨好主流社会?更进一步,一个排斥多样性,只认同“主流”的社会是否是失败的?这是《推拿》非常好玩儿的地方:它不仅向我们展示“失明者之见”,更让我们意识到“健全人之盲”。
![]()
娄烨执导影片《推拿》剧照
都红:第一遍看《推拿》,我就非常非常非常喜欢且理解都红,并在她身上感受到一种复仇的快感(つ﹏⊂)。都红是一台显微镜,她将老生常谈的“自尊”充分放大,让我们看清其中复杂的构造。她最大的魅力来源于剑一般尖锐冷峭的自尊(不是美丽!作者对都红的外貌只用了一个极单薄的“美”字,把“美”彻底符号化,佩服)和对“同情”毫不留情的唾弃。尤其是她在慈善晚会上弹钢琴的那一段,当女主持人摆出令人作呕的同情说“可怜的都红”怎样怎样感谢捐钱的父老乡亲们时,我真的感受到那种人格被矮化的厌恶感,像被烈油炸了一遭。都红的“复仇”让我们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平等与关怀:是同情吗?是施舍吗?都不是。真正的平等在于完全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这不仅针对于残疾人和健全人,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
![]()
娄烨执导影片《推拿》剧照
小马:小马真是一个极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涉及到许多我们避而不谈的话题。他对时间近乎病态的敏感,揭示了人的渺小与无助——我们总要依仗某些东西才能感知到自身的存在。而小马对嫂子小孔的迷恋,以及最后与洗头房女孩小蛮的出走,也诚实地剖析了人复杂的七情六欲。相信所有读过《推拿》的人都会心疼小马,他像一个渴望母亲怀抱的小孩子(在与小蛮的相处中尤为明显),这种渴望指向存在性的难题:我们凭什么证明自己活着而非游走的鬼魂?
总而言之,《推拿》称得上是大师之作,茅奖当之无愧!当然啦,我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明白,比如在人物名字的设置上,为什么有些人物有全名(沙复明、都红、金嫣)而有些人物只有模糊的名字呢(小马、小孔、王大夫),这是作者的有意还是无意之举?欢迎讨论!
*本文作者采采芣苢,转载自“务虚集”,特此致谢。标题为编者所拟。
《推拿》|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推拿》是国内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本着对盲人的尊重与理解,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的生活,细微而独到,深入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灵。
小说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盲人按摩师私密而真实的私人世界,展现了人们甚少了解的盲人群体的另一种人生悲喜。在小说中尤其强调的是,和正常人一样,残疾人、盲人有着和正常人一样的爱恨情仇和酸甜苦辣,有着同样需要尊重和关注的精神世界。小说的意义在于,写出了残疾人的快乐、忧伤、爱情、欲望、狂想,打破了我们对残疾人认知的情感牢笼。
《欢迎来到人间》|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初审:黄方也
复审:薛子俊
终审:赵 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