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秋,黑龙江牡丹江市郊外的长岭村,已是凉意渐浓。
村民赵大海忙着在自家后院坡地挖一个新的地窖,用来储存过冬的白菜和土豆。
挥着铁锹干了小半天,眼看深度差不多了,他一锹下去,却“铛”的一声脆响,手臂震得发麻,显然是碰到了坚硬的金属物。
“这穷山沟里还能挖出啥宝贝疙瘩?”大海嘟囔着,蹲下身用手扒拉开花土。
随着泥土被拂去,一个长方形的、锈迹斑斑的深绿色铁皮箱子逐渐显露出来。
箱子很大,样式古怪,上面还有模糊的日文字母和编号,一角似乎曾被炸变形过。
“像是个旧弹药箱。”大海心里咯噔一下。
在东北黑土地上,尤其是在当年日军侵华时期曾建有大量军事设施和要塞的牡丹江地区,挖出战争遗留物并非绝无仅有。
他不敢怠慢,立刻停止了挖掘,并打电话通知了村主任和镇上的派出所。
很快,市文物管理所和考古所的专家们赶到了现场。
初步勘察后,确认这正是一个日军二战时期使用的制式弹药箱。
出于安全考虑,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将箱子整体取出,并运回研究所的实验室进行处理。
箱子的锁扣早已锈死,专家们用专业工具谨慎地撬开紧闭的箱盖。
没有预想中锈蚀的子弹或危险品,映入眼帘的,是塞得满满当当、用油布包裹的一摞摞纸质物品。
“是文件?”一位专家戴上白手套,轻轻取出最上面的一包。
解开已经发脆的油布,里面露出的,竟然是一叠叠大小不一、颜色泛黄的信纸。
信封上,用工整或稚拙的汉字写着收件地址和人名:
“山东菏泽县赵家楼村,赵守业父亲大人 亲启”
“河北保定府清苑县王家庄,吾妻秀英 收”
“河南开封陈留镇,小儿宝柱 见字如面”……
每一封信的落款,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地点——“黑龙江东宁要塞”,而时间,则凝固在1943至1945年之间。
“这是……家书!是劳工们的家书!”一位老研究员的声音有些颤抖。
箱子里,这样的信札有数百封之多。
它们被紧紧地、密密麻麻地塞在这个冰冷的铁皮箱里,仿佛被时光遗忘了一个多甲子。
许多信封上没有邮票,也未曾封口,似乎从未被寄出过。
实验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沉重得令人窒息的发现震撼了。
专家们屏住呼吸,开始逐封检视、整理。
信纸大多是用粗糙的草纸或泛黄的毛边纸写成,字迹各异,有的苍劲有力,有的歪歪扭扭,还有的显然是由他人代笔。
墨水多是劣质的,已褪成淡褐色,但字里行间的情感,却穿透了近八十年的时光,灼烫着每一位阅读者的心。
“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儿在此一切尚好,吃穿皆足,勿甚挂念。今随信寄去微薄之薪,望笑纳。只待工程告一段落,儿便返乡侍奉二老……”
——这是一封典型的报平安的信,但写信的“儿子”显然在极力掩饰着什么。
“吾妻秀英见字:离家时院中枣树方开花,今应已结果矣?梦中常见你与孩儿模样,醒来泪湿衣襟。此间劳作虽苦,然思及你与孩儿,便有力气。望你孝顺高堂,抚育幼儿,待我归来……” ——铁汉柔情,思乡之情溢于纸上。
“宝柱我儿:爹想你。要听娘的话,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莫要再像爹一样……”
——这是最朴素的期盼,却可能是一个父亲最后的嘱托。
更多的信件,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下,隐藏着无法言说的恐惧、绝望和对生存的极度渴望:
“兄长,此地苦寒,活重食少,病者甚众……若有余粮,盼能稍寄些许……”
“叔父大人,听闻一同乡前日病故,竟被弃于山野,弟甚恐惧……”
“吾友,恐今生再无相见之日。倘得生还,乃万幸;若不得,烦请照看我家老小……”
这些破碎而压抑的文字,拼凑出一幅幅地狱般的图景:在日军刺刀和皮鞭的监视下,来自中国各地的战俘、被捕的抗日志士和无辜平民,被强征为“劳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像奴隶一样修筑着庞大的东宁军事要塞。
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严寒、劳累、疾病和虐待中成批地死亡。
这些家书,是他们与外部世界唯一的、也是最后的联系。
它们承载着无法邮寄的思念、无法送达的牵挂和无法实现的承诺。
可以想见,这些写好的信被偷偷收集起来,或许由某位有文化的难友统一保管,期待着渺茫的机会能够送出去。
最终,它们和它们的主人一样,被无情地吞噬在这片黑土地下。
这个日军废弃的弹药箱,阴差阳错地成了这些无声呐喊的棺材。
为什么这些信会藏在弹药箱里埋于地下?
专家推测,很可能是在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攻东北前夕,日军仓皇败退,为了掩盖罪行、销毁证据,将未来得及处理的大量劳工私人物品(包括这些信件)胡乱塞进废弃弹药箱就地掩埋。
这一发现震惊了全国。
这些未曾寄出的家书,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铁证,是那段苦难历史最真实、最个体的叙述。
它们让历史书上冰冷的数字——“据不完全统计,数万名中国劳工在东宁要塞殉难”——变成了一个个有名字、有家庭、有牵挂、有恐惧的鲜活生命。
经过仔细的修复和保护,部分家书如今陈列在黑龙江东宁要塞博物馆的一个特设展区内。
昏暗的灯光下,那些泛黄的信纸静默无声,却仿佛有千万个灵魂在哭泣和诉说。
赵大海,那位挖出箱子的农民,现在时常会去博物馆看看。
他说:“以前只知道老辈人受过苦,但没想到这么具体,这么惨。挖出那个箱子,像是打开了地狱的大门。”
每年都有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人们,抱着渺茫的希望来到博物馆,试图在那些陌生的名字中,寻找他们失踪了大半个世纪的先人。
历史并未走远,它只是被深埋在地下。
一旦重见天日,那沉埋的真相与情感,依然拥有刺痛人心的力量。
这些来自地狱的信件,提醒着世人,和平的代价是何等沉重,而遗忘,则是对历史最大的背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