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周刊·叶子有约》
有幸邀请到的嘉宾分别是
上海同创普润新材料有限公司
超高纯铝事业部总经理
钟伟攀
个人简介:
硕士,高级工程师;浙江省余姚市青少年英才,浙江省余姚优秀中青年;2012年加入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加入上海同创普润新材料有限公司;从事高纯铝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十多年,从无到有,实现高纯铝国产化,解决了高纯铝的“卡脖子”问题。
上海耀速科技有限公司
科学事务总监
叶森
个人简介:
叶森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期从事器官芯片和类器官的应用研究和产品支持工作。现任全球领先的AI+器官芯片公司耀速科技的科学事务总监,曾任器官芯片先锋企业Emulate亚太区首席应用科学家。研究成果发表于Cancer Research、Mol. Cell. Biol. 、 Biochem. J. 、J. Biol. Chem.等杂志。
南上海的夜风,拂过静谧的奉贤大地,总有几盏灯一直亮到深夜。那是实验室里等待反应结果的微光,是电脑屏幕前分析数据的荧光,更是一群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追逐梦想的希望之光。
在这里,85后的钟伟攀与90后的叶森,两位科技人才分别在超高纯铝材料与器官芯片领域深耕不辍,以尖端的科技诠释着南上海增长极的澎湃动能。正是这份不动声色的坚韧与专注,让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卡脖子”困境成为过去式,让“救命药”能够提前三个月到达病患床头。
他们的故事,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的缩影,更是奉贤这片土地孕育创新、成就梦想的生动注脚。
Part.1
钟伟攀:十年磨一剑,破解超高纯铝“卡脖子”难题
出生于浙江金华的钟伟攀,身上有着江南人特有的儒雅与坚韧。初见他时,很难想象这位眼神澄澈的85后,已是上海同创普润新材料有限公司超高纯铝事业部的总经理,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为90后、甚至还有00后的年轻团队,攻克了曾被国外垄断的超高纯铝材料“卡脖子”问题。
谈及与材料学的缘分,钟伟攀的思绪回到了年少时的课堂。“小时候做物理化学实验,就觉得很神奇,可以变化出很多东西。”这份对“制造东西”的好奇,让他一路坚定地朝着理工科方向迈进,最终在大学选择了材料学专业。
2012年,刚毕业的钟伟攀加入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误打误撞进入了当时还不被大众熟知的半导体材料领域,从事芯片导线材料的研发工作。那时的他不曾想到,自己未来会在这个领域扎根,成为推动超高纯铝国产化的关键力量。
超高纯铝,这个对普通人略显陌生的名词,却是半导体芯片上不可或缺的材料。它的纯度须达到99.9999%以上,杂质含量小于百万分之一——“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里,只要有一颗黄米粒那么大的杂质就不行”。十多年前,这项技术被国外企业死死垄断,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因此受制于人。
“我们的企业能做出产品,但是所用的材料都要从国外进口。”看到产业链上的空白,钟伟攀与团队毅然开启了自主研发之路。
这是一条从无到有的路,布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起步阶段,团队连设备的样子都不清楚,只能依靠曾在国外留学的董事长口头描述的经验,一点点“摸着石头过河”。
钟伟攀至今还记得那个不眠之夜:原本计划下午六点开始的实验,因为材料始终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一直推迟到深夜。当团队成员疲惫地回到宿舍时,值班人员突然打来电话——材料状态达标了!
“所有人立刻返回实验室。等到实验做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三四点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钟伟攀的语气里仍带着一丝兴奋,“大家没有一点疲惫,反而都很开心,那种成就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在钟伟攀的科研生涯里,“后半夜的成功”并非个例。实验室里的结果永远无法预测,熬夜就是科研人的“家常便饭”。在他眼中,“加班”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只是“一门心思想要把东西做出来,干多久都是自己愿意的。下班时间可能是5点,可能是12点,甚至凌晨,总要把事情做完。”
这份专注与执着,让他在十多年间不断取得突破。如今,同创普润的超高纯铝不仅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更在纯度上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除了超高纯铝,同创普润还在研发高纯铜、高纯钽、高纯锰等半导体芯片所需的材料。钟伟攀的团队已授权专利22项,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并承担了多项省市及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他参与的项目还荣获了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钟总看来,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就是“热爱、专注加坚持”:“首先要热爱行业,热爱自己所研究的对象;其次要有专注度,能很长时间地投入。像我们开发一种材料,至少要十年以上。”
身为理工男,虽然他和大家一样不善言辞,但内心却始终装着一份心无旁骛的热爱,在专注的领域一门深入。
这份专注还融入了深厚的家国情怀——“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贡献了一份力量,那种自豪感应该和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赢得了金牌一样吧。”
Part.2
叶森:与时间赛跑的生物医药探索者
身为耀速科技公司的科学事务总监,叶森与生命科学的缘分,始于那句广为人知的名言:“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只限于高中接触到的生物学,“模模糊糊觉得那是一个挺奇妙的专业,是研究人的。”带着这份懵懂,叶森考入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求学期间,他专注于肿瘤发病机制和相关治疗方法的研究。在临床观察中他注意到,有些乳腺癌患者接受放化疗后效果很好,已经检测不到肿瘤细胞了,但过了几个月或几年后,癌症又会复发。
“为什么会复发?”这个疑问,成了他深入研究的动力。可是不能拿患者当实验对象。如何在实验室中模拟人体环境、寻找复发的原因和机制,成为了摆在叶森面前的难题。这时,新兴的器官芯片与类器官技术进入了他的视野——这些能在体外模拟人体器官功能的模型,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器官芯片,就是在实验室里培养的类人体器官,或者跟人体器官非常像的模型。”叶森总是这样耐心地给听不懂名词的人解释,“比如肝脏的器官芯片,它的样子可能不是缩小版的肝脏,但呈现出的各种指标跟人体肝脏的吻合度非常的高。”
而他所供职的耀速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更在于将器官芯片技术与AI相结合——通过训练,让AI充当“专家”,分析药物加入模型后的反应,不仅能提高解读数据的准确性与客观性,还能大幅提升研发的效率。
在生物医药领域,流传着“三个十”定律:一款新药的研发,平均需要花费十年时间、投入十亿美元以上的资金,而成功的概率却小于10%。
“失败就是药物开发的主旋律。”叶森坦言,对他而言,“辗转反侧的夜晚”和“失败的实验”早已是常态。但他也深知,自己的工作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所以他不敢气馁,更不敢懈怠。
说起叶森的工作,除了在实验室里的“滴瓶子”,还需要大量阅读全球最新的文献,追踪最前沿的技术。同时还要走出实验室,与药厂的科学家密切沟通,将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应用。他还努力地在潜在客户、公司和药厂间做好沟通链接的工作,让更多的人知道器官芯片和类器官技术的价值,更快地把它推广应到生物医药行业里。
目前,耀速科技的3D in vitro AI药物研发平台已获得辉瑞、赛诺菲、诺和诺德等全球知名药企的认可与合作,更作为唯一的高通量器官芯片公司,加入了由美国FDA等机构发起的OASIS联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叶森是90后,他的团队也以80后、90后为主,甚至已经有00后加入,年轻的队伍充满了活力与韧性。
“坚韧不拔的品质和热切的好奇心”,这是叶森认为生物医药科技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回想读博的时候,他曾经历过无数个难眠的夜晚,甚至会因为连续的失败而哭出来。等熬过了那段时间,他发现自己变得不一样了:“正是这样一步一步的过程,让我慢慢成长,内心变得强大。坚持才是做科研的主旋律。现在再失败我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改进一下就好了。”他说。
听到钟总为填补国内的技术空白殚精竭虑,叶博士不由想起了自己跳槽的初衷——他曾在全球知名器官芯片企业Emulate担任亚太区首席应用科学家,那段经历让他看到了国外技术在国内应用的局限性——人种差异导致药物反应的不同,细胞跨境运输的政策限制,都让国内生物医药企业难以充分利用国外现成的模型。“我们的模型必须要在国内研发,这才能够为我们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服务。这是我来到奉贤这家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说。
正因为成功的概率极低,一点小小的成就都会带来巨大的幸福感——看到一款研究中的药物在平台里输出的数据跟临床数据吻合度非常高时,他会兴奋好久,这意味着研究向着成功又迈进了一步。
每一天每一小时,他都在奋力奔跑,为的就是替病患争取时间。“即使争取到哪怕三个月,都是意义重大的。那也许就意味着他能够等来一款治病的新药。”
Part.3
奉贤:科创沃土育英才,双引擎驱动未来
2022年,钟伟攀加入上海同创普润新材料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新奉贤人”。
其实早在2017年他就来过奉贤,当时便被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周到的配套服务打动。目前,他仍在奉贤的公司与宁波的家之间奔波,但他坦言,“未来可能也会在奉贤安家落户”。
同样在2022年,叶森把家安在了公司所在的奉贤。“我们公司在美谷大道边上,东方美谷的核心区,对面就是‘上海之鱼’。”他总是这样自豪地向人介绍。
更让他倍感温暖的是奉贤政府“保姆式”的服务。“区里的领导经常给我们打电话或是到公司调研,对我们提出的困难都会想尽办法解决落实。”
钟伟攀与叶森的故事,并非孤例。越来越多像他们一样的科技人才与高新企业在奉贤扎根,成长,绽放。奉贤这片位于南上海的热土,不仅有着“上海之鱼”的灵动、东方美谷的活力,更有着对高科技企业“润物细无声”的支持。从产业链对接、人才政策到研发补贴,区科委、经委等部门始终秉持“保姆式”服务理念,为企业破解技术难题,扫清发展障碍。
在产业布局上,奉贤以“东方美谷”与“未来空间”为双引擎,构建起多元化、高附加值的科创产业生态。东方美谷核心区聚集了大量美妆企业,其中不少成为了耀速科技的客户(如欧莱雅)。而未来空间的规划,则为像同创普润这样的高端材料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产业集群效应,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合作成本,更促进了跨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创新。
科技人才来到这里,无论是生活补助,还是方方面面的照顾都十分妥帖,让他们能安心投入科研工作。
从宁波来到奉贤,钟伟攀感受着“与家乡相近的饮食口味”和“两小时车程就能回家”的便利;叶森安家奉贤,享受着“适合度假的优美环境”与“周到的人才服务”。在这里,人才不仅能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更能找到生活的归属感。
南桥的灯火依旧明亮,东方美谷的创新活力持续涌动。同创普润的超高纯金属材料,正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筑牢根基;耀速科技的器官芯片技术,正为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开辟新路径。
科技人才正用他们的专注、坚韧与家国情怀,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精彩篇章。而奉贤,也正以其开放的姿态、优质的服务、完善的生态,吸引着更多有志之士前来创新创业,不断擦亮“南上海重要增长极”的名片,为中国科创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奉贤力量”。
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钟伟攀与叶森的脚步不会停歇,更多的“钟伟攀”和“叶森”也将在奉贤这片沃土上涌现。奉贤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蜕变,也孕育着更多科技创新的可能。每一盏深夜亮着灯的实验室,每一次政府部门主动伸出的援手,每一个科技工作者脸上洋溢的笑容,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梦想、坚守与共赢的故事。
来源:话匣子
编辑:王鹏
•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