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长郡斑马湖中学的几个班级,曾经悄无声息地多了一些摄像头。它们悬在墙角,对着课桌,记录着学生的一举一动。直到有学生在红网“问政湖南”栏目举报说:“这些私自安装的监控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相关规定。”事情被推上台面,9月16日,教育局介入,摄像头最终被拆除。
这场风波看似平息,但一个问题留了下来——当教师用镜头对准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这件事不大,却像一粒沙子,磨出了教育管理中的不少真问题。班主任装监控,理由听起来不难理解,是“为了学生好”。但问题就在于,这个“好”字,是谁定义的?有没有问过学生?有没有经过家长同意?程序一丢,味道就变了。就像你去别人家做客,对方说是为你好,却在你不注意时翻你的包。于是,再好的初衷,也变得难以接受。
教室算公共场所吗?算。但学生坐在那里听课、交流、偶尔发呆走神,这些片段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段不该被随意审视的成长。这些孩子已经懂得法律,公民有隐私权,孩子也不例外。他们不是笼中鸟,更不是犯人,他们有权利拥有一段不必始终被“凝视”的青春。
有人说,装监控能保安全、管纪律。这话听起来有道理,却经不起细想。监控或许能管住一时言行,但管不出真正的自律。真正的规矩,是从心里长出来的,不是被镜头逼出来的。如果一个孩子不吵闹,只是因为怕被拍到,那一旦走出镜头,他会变成什么样?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培养“表演式守纪”,而是塑造有自觉、有担当、能独立思考的人。
这件事中,最让人欣慰的,是那群敢于说“不”的学生。他们不只是维护自己的隐私,更是在实践一堂重要的公民课,由此昭示权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争取来的。他们的声音,比多少个摄像头都更有力量。
当然,我们不是要全盘否定技术。校园安全离不开合理的技术支持,但任何工具的使用,都要有界限、有规则、有尊重。装不装监控,谁来决定?怎么用?数据存多久?谁能看?这些都不能是“一言堂”。家长、学生、老师都应该有发言权。程序的正义,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因为它代表了对人的基本尊重。
更重要的是,不能因为有了技术,就忘了教育的“人”字怎么写。管理学生,本质上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多一点信任,往往比多一个镜头更有效。好的老师能用一个眼神拉住走神的学生,用一次谈话唤醒迷茫的孩子。这些,摄像头永远做不到。
这件事也给教育管理者提了个醒。管理不是控制,而是点亮。一所真正的好学校,不是靠无缝监控来实现“零违纪”,而是靠信任和引导,让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拥有向上的动力。
教育的未来,不在冰冷的镜头里,而在温暖的对话中。教育的未来,在那些老师拍拍学生肩膀说“你能行”的瞬间,在那些孩子敢于争论、不怕出错的课堂里。学校不能用监控把教室变成“安全”的孤岛,切断孩子与真实世界的连接。
说到底,教育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不是人对人的监督。我们要培养的是能走向未来、适应未来,甚至创造未来的年轻人,而不是只会服从指令、受镜头约束的“乖孩子”。
当你用镜头对准他们,你也关掉了他们心中的一束光。尽管信任比监控难,但正是这“难”,才是教育真正的价值。
作者 丁慎毅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