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一位高校教师,却因女儿两岁时被确诊为中重度孤独症,人生轨迹骤然转变。无奈辞职、自我封闭、彻夜难眠……王琴走过了无数至暗时刻。从绝望中萌芽希望,她与另两位母亲租下一间小屋,摸索康复教学,并于2010年正式创办“青岛牵牵手自闭症康复中心”。
15年来,机构已帮助6000余名孤独症患儿。如今年岁渐长,她再次出发,携手同行机构共建大龄康养社区。9月17日,记者走进这家康复中心,采访这位“70后”星妈——王琴。
多年前,王琴与女儿的合影。
她辞去高校职务开启求医路
王琴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毕业于青岛大学英语系。29岁前,她的人生关键词是顺遂,学业、事业、爱情,皆如静水流深。
2008年1月1日,女儿的到来让整个家庭洋溢在喜悦之中。孩子生得格外漂亮可爱,可这份平静,却在两年后被打破了。“她一直不说话,行为也有些特别。我们买的各种玩具,她看都不看一眼,唯独痴迷一块纱布围嘴,总不停地抠上面的小孔。”
察觉到异常,王琴和丈夫带着女儿去上海求医。那句“中重度孤独症”的诊断,像一枚冰冷的钉子,至今仍时常刺进她的记忆。走出医院,一家三口蹒跚在巷子里。两旁万家灯火,王琴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一开始孩子爸爸还强作镇定,哼着儿歌,哼着哼着,也变成了号啕大哭。“就像天塌了,所有为之奋斗的奔头,一下子全没了。”她说。
回到青岛,王琴辞去高校教师工作,全心照顾女儿。曾经开朗爱交际的她,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两年里,她几乎断绝了和所有朋友、同事的来往。“我觉得自己成了边缘人,和大家过的再也不是同一种生活。他们的孩子以后上学、成家,这些我都没有了。听他们聊孩子,每一句都像扎在我心上的刀。”
王琴一家三口
今年,女儿十八岁了。这些年来,王琴跑了许多地方求医,但效果并不明显。至暗时刻,数也数不清。“小时候,她每晚隔一两个小时就哭醒。最夸张的一次,连续三个月不肯睡觉,不停地哭,哭到像昏过去才能歇一会儿,醒来又继续。晚上她不肯待在家里,必须我们开车带她上路,才能在车上睡上片刻。经常是我开上半夜,她爸爸开下半夜,从市区到郊区、郊区到市区来回开。”
三个月后,女儿回家终于能消停会儿,“但得整晚站着抱她,才能勉强睡。那时她都四五岁了,她爸的腰也因此落下毛病。”
就连吃饭,都极其困难。“正常食物她不吃,却喜欢啃蜡烛、吃沙子。有一年半的时间,她几乎拒绝一切食物。那时她迷恋一个吸管瓶,我们就把肉和菜打成糊灌进去,她就靠这个喝了一年半。”
女儿哭得越厉害,王琴的心就越痛。回忆那些年,她依然忍不住落泪。“那样的日子,我真的不敢回头想。每一次想起,心都像被撕扯一样。”
因女儿而创办孤独症康养机构
当时,针对孤独症的康复机构寥寥无几,干预技术也远未成熟。面对女儿较为严重的情况,王琴下定决心:自己找老师。
她和另外两位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一起,找到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请来两位老师,就这样摸索起孤独症康复之路。渐渐,越来越多的家长找到她,希望加入这条自救之路。于是,2010年底,王琴正式注册成立了“青岛牵牵手自闭症康复中心”。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状态逐渐改善,王琴也能将更多心力投入机构中。到2016年、2017年时,机构已接收超过100个孩子,他们在孤独症康复领域渐渐积累了口碑。
生活仿佛终于透进光亮。在女儿十岁到十四岁期间,王琴感受到了最明显的进步——孩子不仅开口说话了,也比从前安静、乖巧了许多。“那段时间我觉得特别幸福,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像全家一起旅游、一起出门吃饭,居然都实现了。”
她回忆,刚确诊时,如果去网上搜索,结果往往令人绝望:“孤独症是终身性残疾,仅10%患者可自理,其余90%需终身照料。”但凭借这些年来一线康复的经验,王琴发现,现实早已不同往日:“现在孩子普遍发现得早,不少一岁多就来干预。只要在三岁前开始系统康复,大部分孩子的恢复效果其实很好。”
十五年来,她的机构已帮助超过六千名孤独症患者。最初,一个孩子可能要训练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开口,那一刻,所有老师都会激动地抱在一起流泪。而如今,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情况,他们基本能在一个月内让孩子开口讲话。“康复技术在进步,我们也更懂得如何教他们。”王琴说,“大部分在这里待一年多的时间,就能回归正常教育环境,不少孩子可以完全独立地上学。”
除此之外,王琴每年还会主动联系偏远地区的康复机构,为他们提供培训,无偿分享牵牵手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
想打造孤独症能生存养老的社区
随着年龄增长,女儿的状况却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癫痫发作。王琴不得不面对一个沉重的问题:如果有一天他们老了,照顾不动了,女儿该怎么办?“一过四十岁,我就反复想这件事。如果离开我们,她可能连24小时都撑不下去。”
她两次专程前往国外,去看别的国家如何解决大龄孤独症患者的托付难题。“出国前,我几乎觉得这是条死路,甚至冒出过极端念头……”但她在那里看到了一种叫“康养社区”的模式,一下子看到了转机。“那是17个孤独症家庭联合买地建的房子。患者们住在一起,有志愿者和老师陪伴,每天上绘画课、烘焙课、手工课,也会一起去公园、超市。我还见到一位68岁的重度孤独症老人,状态平静且快乐。”
这种模式重新点燃了她的希望。回国后,王琴租下一栋小别墅,首次招收了十几名大龄孤独症患者尝试集体生活。但由于条件尚未成熟,社区只维持了两年,无奈中止。
她意识到,单靠个人力量难以持续,这个计划暂时搁置。直到2023年,他们与岛城另一家康复机构合作,共同成立新的大龄部。“现在大龄部有近50个孩子,最大的已经22岁。”
目前,大龄部开设了洗车店、花店、快递驿站等实践场所,为学员提供职业培训和社交支持。“这一次,我真的看到了康养社区成功的可能。这也是我余生最想坚持下去的事。”王琴说。
她还提出,从今年10月至明年10月,面向社会公开招募100名小龄和大龄孤独症患者,来到机构免费体验五天的康复生活。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兆慧 实习生 闫新月)
来源:大众新闻·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