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之际全国公映。当观众在猫眼电影平台发现著名演员陈佩斯悄然包下30场标准场次时,这场无声的行动迅速引发舆论震动——没有微博宣传,没有媒体采访,甚至未留下一句解释,71岁的陈佩斯用总价近7万元的包场费,为一部揭露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的电影筑起了一道守护墙。
《731》的创作本身便是一场跨越11年的精神长征。导演赵林山抵押房产拍摄,姜武、王志文等演员零片酬出演,影片以哈尔滨平房区“特设监狱”为背景,揭露了日军通过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等手段对3000余名中国平民实施的非人折磨。这些被日军称为“马路大”(圆木)的实验对象,其姓名与苦难曾长期被历史尘封。而陈佩斯选择在9月18日包场,恰是对“九·一八”事变这一民族伤痛纪念日的精准呼应——当银幕上的活体解剖场景与731部队遗址中的铁证重叠,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此刻完成闭环。
在陈佩斯包场的同时,二手交易平台上8.8元的“枪版”资源正在泛滥。这种割裂现象折射出当代文化市场的深层矛盾:一边是创作者抵押房产、演员零片酬的信念坚守,另一边是盗摄者从录制、剪辑到分销的完整黑色产业链。国家版权局数据显示,仅2025年春节档就有《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主旋律影片遭遇系统性盗摄,涉案金额最高达1400万元。当《731》制片方不得不在首映日发布严正声明抵制盗摄时,陈佩斯的包场行为便具有了双重意义——既是经济支持,更是对文化产品基本尊严的捍卫。
陈佩斯的行动延续了其艺术生涯中一贯的“反流量”特质。从春晚舞台的经典小品到话剧市场的深耕,他始终拒绝被资本裹挟。此次包场选择标准场次(每场50座),而非更经济的迷你场(5座),既保证了观影体验的完整性,也暗含对“集体记忆”的强调——当1500名观众在30场放映中共同直面历史真相时,个体记忆便升华为集体觉醒。这种沉默的致敬,比任何口号都更具力量。
《731》的遭遇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越是具有公共价值的影片,越容易成为盗摄目标。当技术手段(数字水印、监控识别)与法律行动(版权局专项打击)形成双重防线时,真正的突破口仍在观众心中。陈佩斯用7万元投下信任票,而普通观众的选择同样关键:每一次走进影院,都是对历史记忆的确认;每一次拒绝盗版,都是对文化尊严的守护。
在《731》的片尾,长长的名单上刻着“马路大”——这些被日军视为“非人”的实验对象,如今通过一部电影、30场包场、1500名观众,重新获得了历史的主体地位。当陈佩斯在黑暗中凝视银幕时,他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苦难,更是未来的希望:唯有铭记历史者,方能守护文明的火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