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傍晚,甘肃兰州的一条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发生了一幕让人揪心的画面:一名穿红衣的女子看到一位老人拎着东西、步履蹒跚地过马路,毫不犹豫从车里下来,小跑着想去搀扶。可谁也没想到,老人突然扬起手,一巴掌狠狠扇在她脸上,眼镜当场被打飞。女子愣在原地,好一会儿才蹲下身,茫然地捡起眼镜,落寞离去……这一幕被路人拍下,瞬间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
善意的“代价”:从搀扶到被掌掴的几秒,刺痛了多少人的心
视频里,女子的善意纯粹得让人动容。她没有丝毫犹豫,只是出于本能的善良,想帮老人在车流中多一份安全。可这一份善良,换来的却是如此粗暴的回应。她蹲在地上捡眼镜时的错愕与委屈,像一根针,扎在每一个看到视频的人心里。
目击者忍不住发声:她完全是好心帮忙,却连眼镜都被打掉了,这街头一幕真的很难理解。 网友们更是群情激愤: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她的伤心,以后谁还敢做好事?善意被这样对待,任谁看了都会觉得憋屈。
当善意遇冷,幸好还有人在为“好人”兜底
好在,正义和温暖没有迟到。
9月13日,兰州警方迅速找到涉事老人,明确表态:打人肯定不对,老人必须道歉。简单的几句话,给了所有心存善意的人一个交代。行善不是“风险投资”,不能让好人既受委屈又输了理。
城关区妇联也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工作人员表示:我们要找到这位女性,持续关注她,需要的话会第一时间给她心理方面的帮助。这一举动尤为关键,被打不仅是身体的冲击,更是对心理的打击。以后还敢不敢帮人? 这种自我怀疑才是最伤人的。妇联的介入,是在告诉她:你的善意很珍贵,我们在乎你。
老人的一巴掌,打疼的何止是一个人?
我们暂且不去揣测老人打人的具体原因,或许是误解,或许是情绪失控,但无论如何,用暴力回应善意都是不可取的。这一巴掌,打疼的是那个好心的女子,更打在无数旁观者的心上,让大家对“扶不扶、帮不帮”又多了一层顾虑。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对善意本身蒙上阴影。大多数老人是善良的,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还是会选择伸出援手。可这件事像一根刺,提醒我们:善意需要保护,也需要引导。
别让善意成“孤军奋战”,社会该做的还有很多
对施暴者的惩戒要“到位”
道歉是必须的,若造成了人身伤害,也该依法处理。不能让年纪大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否则只会助长暴力,寒了更多好人的心。只有让施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守住“行善有好报,作恶有代价”的社会底线。
对行善者的支持要“跟上”
妇联的心理关怀是一个好的开始,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可以建立更多机制?比如“好人权益保护通道”,让他们在行善时少些后顾之忧;或者设立专门的帮扶基金,为那些因行善受到损失的人提供实际支持。让善意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社会力量在背后托举。
社会的引导要“持续”
我们要大力宣扬善意的价值,让更多人相信“善良是值得的”。同时,也要教会大家如何理性表达“拒绝”。如果不需要帮助,可以礼貌地说“谢谢,我自己可以”,而不是用暴力去回应一份好意。这种双向的引导,才能让善意的流动更顺畅。
兰州的晚风里,那个捡眼镜的身影让人心疼。但妇联的寻找、警方的介入、网友的声援,又让我们看到:善意或许会被误伤,但绝不会被辜负。我们的社会,正在学着为好人撑腰,让每一份善意都能安心绽放。毕竟,只有当善意不再是冒险,文明的微光才能汇聚成照亮人心的星河。
愿每一份善良,都能被温柔以待;愿每一个好人,都能被社会好好守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