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山东华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在电力系统中,油浸式变压器作为电能转换与传输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电网稳定性。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推进,针对变压器内部绝缘缺陷的监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 PD)传感器已成为保障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
局部放电现象本质是绝缘介质中局部区域的电场畸变导致的微小放电过程。这种放电虽不立即引发绝缘击穿,但长期积累会加速绝缘材料老化,最终可能导致设备故障。油浸式变压器内部结构复杂,传统定期检修模式难以精准捕捉早期缺陷,而局部放电监测技术通过实时捕捉放电产生的电、声、光、化学等多物理场信号,为设备状态评估提供量化依据。
当前主流的局放传感器采用复合感知技术,通过高频电流传感器(HFCT)采集绕组接地线中的脉冲电流。这种设计有效克服了单一参数监测的局限性,尤其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仍能保持高信噪比。可在-20℃至75℃环境温度下稳定工作,满足户外设备严苛运行条件。
在数据处理层面,现代监测系统搭载自适应滤波算法与人工智能诊断模型。通过建立放电特征参数数据库,系统可自动识别电晕放电、悬浮放电、沿面放电等典型缺陷类型,并生成设备健康指数(EHI)。
值得关注的是,新型纳米材料的应用推动了传感器性能升级。采用新材料的局放传感器,其频响范围得到扩展,灵敏度级别提升,较传统产品提升两个数量级。同时,防护等级的设计,确保设备在变压器油中长期稳定运行。
对于运维人员而言,该技术的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通过连续监测建立设备状态基线,实现从"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的转变;其次,结合红外测温、油色谱分析等多源数据,构建变压器健康管理闭环;最后,为电网数字化平台提供结构化数据支撑,助力智能运维决策。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局部放电监测技术正朝着微型化、无线化方向发展。采用LoRaWAN通信协议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已在部分试点项目中实现变压器群组的集中监控,显著降低布线成本。可以预见,这项技术将持续为电力设备安全运行构筑坚实防线,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向更智能、更可靠的方向演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