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改革要触动的往往是利益固化的藩篱,让身处其间的一些既得利益者产生抵触情绪。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以来,舆论场中也有一种声音潜滋暗长,那就是政府部门不敢花钱了会影响消费,因为整治违规吃喝所以餐厅经营困难,因为严禁“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所以施工队拿不到项目。
好在并不是所有人都健忘,曾几何时,当一些地方搞公款吃喝、政绩工程的新闻曝光时,我清晰记得当时舆论是如何呼吁狠刹歪风的。如今中央下大力气整治并颇见成效后,会对此不满的恐怕只有那些想要搞权力寻租而不得,和寄生在不正当利益链上牟利的人。
靠政府乱花钱来刺激消费,这就好像是靠酒精来兴奋精神,看上去一时很爽但后遗症很严重。大吃大喝之风败坏了干部群体的形象,失了民心,各类政绩工程滋生腐败,给一些地方留下的债务至今仍在化解中。这些违规现象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存在,把它们和提振消费混为一谈,要么是逻辑上不清晰,要么就是不当利益受损者的怨言。
事实上,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恰恰是为了更好地提振消费。管住政府乱花钱的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政府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市场的作用。应该投资什么项目更多由市场决定,政府起到引导服务和监督的作用,才能避免那些“拍脑袋”式的投资决定,让我们市场环境更公平,消费质量更健康。
管住政府乱花钱的手后,将结余资金更多用于医疗、教育等民生保障和托底上,老百姓就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去消费,这样的消费更富内生动力,也更有持续性。将宝贵的财政资金用于引导、扶持企业投入高新技术,和那些市场需要但短期内又难以迅速获利的领域,这样的投资更有价值和前景,也避免了扎堆内卷。
推进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同时,我们也在大力提振消费,在政策层面这两者并行不悖,都很重要。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配套措施,着力解决消费痛点、打通堵点、找到兴奋点,文旅、新能源汽车等诸多消费颇有亮点。尤其在文旅产业上,我们看到现在各地政府更多是把精力和资金用于提升服务上,这就是政府过紧日子后应该有的样子。
认为要靠政府花钱来拉动消费,根本上还是对政府的定位认识不清,陷入了政府干预市场的路径依赖。事实上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政府的任务不是小了,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其实更高了。以往靠大投资、上大项目就能出成绩,但现在既要保证行政效能提高,保证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还要把有限财力用在关键之处,发挥最大社会效益,这正是有想法有能力的干部大显身手之时。
在武侠江湖里有很多“邪修”,但其进也锐其退也速,名门正派的武功往往进步很慢,但最后走得长久的却都是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最后的赢家一定是那些稳扎稳打、尊重规律的人。
(文/于永杰)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