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划九州,始有荆州。
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上,古老的荆州正在站上新的历史坐标,由产业突围破题,以更高的眼光、更大的气魄,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荆州,曾有过不朽的辉煌。上世纪80年代,荆州沙市轻工业一度熠熠生辉。然而,历经了行政区划调整、改革阵痛、市场竞争、洪水侵袭等多重挑战后,这颗曾经的工业明珠一度从领头位置跌落,在时代的巨浪中默默沉寂。
荆州沙市风貌。视觉中国 图
但荆州并未沉溺于过往,而是暂入蛰伏,蓄力重生。如今,这座千年古城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春”,昔日辉煌正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加速重铸。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荆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505.99亿元、同比增长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
这个曾经被很多人视为“农业大市”的地方,正以惊人的工业增速刷新外界的刻板认知。成绩之外,令人不禁想要追问,荆州到底做对了什么?
9月初,荆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外引和内培的双轮驱动,以及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荆州走出了一条产业突围之路。
荆州全方位的发展态势,正在为湖北的“支点建设”注入新的力量。三个月前的6月17日至18日,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在荆州调研时指出,“荆州是全省发展的重要一极”。他还强调,荆州要努力当好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古城荆州”到“支点荆州”,荆州之于湖北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认为,湖北是中部之中,荆州是湖北之中。作为江汉平原的核心,荆州要继续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重振雄风,并带动区域发展。
支点
楚国八百年,鼎盛在荆州。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自公元前689年楚国建都纪南城,先后有20代楚王在此建都,长达411年。
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长江较早开放的商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大荆州”声名远播,稳坐“湖北第二城”。彼时,荆州的轻工业享誉海内外,“沙市日化、活力28”的广告语更是一度霸屏荧幕、家喻户晓。
然而,由于产业结构单一、行政区划调整等诸多原因,荆州曾一度从领头位置跌落,工业孱弱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此外,多位区域专家均认为,洪水影响荆州发展是可以肯定的,三峡大坝修好前,常常是“半年防汛,半年修水利”的状态。
现在的荆江分洪工程。胡锦桥 摄
“荆州很痛苦”“荆州在哪里”“荆州怎么办”“荆州不能塌”……时任湖北省委主要领导在荆州调研时,曾发出了一连串“拷问”,让不少老荆州人“意难平”。
放眼全省,荆州地处湖北中南部,是“湖北之腰”。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看来,作为湖北的腹地区域,荆州是“支点中的支点”,应该有更强的支撑力度。
为了挺起“腰杆子”,过去十余年间,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支持荆州大力实施“壮腰工程”,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随着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荆州被赋予了“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使命,这一战略升级,从根本上提升了荆州在全省乃至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中的地位。2025年6月,省委又赋予了荆州“当好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新使命、新任务,对荆州发展提出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荆州如何乘势而上?
9月初,荆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杨元洪向澎湃新闻介绍,在改革进程中,荆州摸着石头过河,从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当前,荆州正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按照“147”总体发展思路,推动高质量建设。
所谓“147”总体发展思路,是指围绕“加快打造全省支点建设先行区、当好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产业强基、枢纽壮腰、绿色崛起、文化铸魂“四大战略”,整体提升战略支撑力、创新策源力、产业竞争力等“七个能力”。这一战略体系从顶层设计上,为荆州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构建起支撑全局的战略框架。
杨元洪说:“荆州的发展一刻都不能停,一旦松懈就会出现标兵越走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局面,在这种态势下,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
破局
产业强基,在荆州“四大战略”中位列首位,这是荆州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举措,也是迫在眉睫的关键任务。
面对挑战,荆州该如何突破重围、打开新局?荆州选择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破题,其中的关键一笔落在了抓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上。
澎湃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荆州历来就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地方,重商亲商的氛围浓厚。“老百姓的思路是比较活的,喜欢做生意,所以荆州小微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具有较好的民营经济基础,主要缺憾是没有大型央企、国企布局。如果能招引一批行业龙头落地,就能迅速将本地众多配套企业凝聚起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荆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坦言。
这一愿景如今逐渐变为了现实。近年来,荆州狠抓招商引资,吸引了美的“空冰洗”、亿钧耀能、玖龙纸业、仙鹤纸业等头部企业落子布局,并“以大带小”,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为产业集群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荆州经开区承担着荆州市“工业振兴崛起主战场、城区向东桥头堡”的使命。荆州经开区官网 图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耕耘,荆州产业发展迎来了丰收期。2024年,荆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荆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位居湖北省第二。
“龙头企业的集中投产,是荆州工业取得亮眼成绩单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预估的是,未来五年,荆州将重点培育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10家以上,同时精心扶持一批年产值50亿元左右的“腰部企业”成长。一旦把缺少大企业的短板补齐,荆州就有机会在更高舞台上参与竞技。”上述荆州市经信局负责人如此分析荆州未来的发展前景。
公开报道显示,荆州2025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有望新增2家,另有一批80亿级、50亿级、30亿级产值企业加速崛起、聚链成势。
荆州清晰地认识到,靠招商引资并不足以构建持久的产业竞争力,“外引+内培”的双轮驱动,才能铸就产业高地。因此,荆州在积极引进外部龙头企业的同时,也聚焦传统企业的技改提能,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杨元洪提到,“通过资金投入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智改数转等,不仅有效盘活了现有存量企业,也巩固了产业根基。事实上,保住并提升一个存量企业,往往比引进一个新的项目更能快速见效。”
据荆州新闻网报道,截至2025年8月中旬,全市13家企业跻身工信部5G工厂名录,总数位居全省第一,规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9.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9.2%,荆州的企业正在从“人围着机器转”向“机器按数据动”转变。
向新
根据《荆州市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行动方案》部署,到2035年,具有荆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
目前,荆州正积极打造体现荆州优势的“23515”现代产业体系。即智能装备和农产品加工2个两千亿能级支柱产业,现代化工、新型建材、新能源新材料3个千亿能级支柱产业,纺织服装、医药健康、光电子信息、循环经济、低空经济5个五百亿能级特色产业,以及15条重点产业链。
前述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产业升级加速,行业之间的创新融合、跨界竞争日益激烈,布局和抢占新赛道,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成为重要着力点。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则认为,荆州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要重视新兴产业,关键还要和周边城市武汉、宜昌、襄阳形成错位发展、错位竞争。
按照省“十四五”规划,荆州将布局发展集成电路封测、材料等配套产业,致力于打造湖北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
位于荆州经开区的湖北先导生产基地。湖北日报通讯员 马优明 摄
2023年1月落户于荆州经开区的湖北先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湖北先导”),是全球稀散金属行业“领头羊”先导科技集团的子公司。该项目总投资200亿元,是荆州招商引资规模最大的半导体核心材料项目。
荆州经开区经发局副局长林利思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湖北先导的正式投产,标志着荆州在高纯度电子材料、稀散贵金属深加工等高端领域实现突破,将加速新材料与高端制造的跨界融合,也有助于吸引半导体靶材等配套企业聚集。
湖北先导工程项目部设备厂务总监余敬桂对记者表示,项目的顺利落地,是企业与荆州之间的“双向奔赴”。先导集团不仅看中荆州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更是基于荆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化工原料,以及新材料领域的集群优势。
于2024年5月落户经开区的鸣石高纯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则让荆州半导体产业“硬核实力”再次提升。
“鸣石科技的项目是国产高端替代、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经开区招商产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鸣石科技依托顶尖的技术团队,利用领先工艺,采用天然石英砂提纯方式,满足国内光伏产业关键核心部件需要。项目“含金量”十足,有助于推动经开区半导体产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而在低空经济、循环经济等热门赛道上,荆州也有着自己的规划。记者了解到,在中部地区,荆州发展循环经济有“先天优势”,同时这也是一片尚待充分开拓的产业蓝海。循环经济会涉及大量的物流运输,荆州既有港口、有联运、也有较大的人力市场,且具有成本低等综合优势。
未来
“荆州速度”的出现并非偶然,背后是荆州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
在市经信局一位负责人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一份厚厚的“问题收集清单”。据他介绍,今年春节过后,全市干部遍访1735家规上企业,将每家企业的痛点、难点记录在册,无一遗漏。
从资金缺口、订单销售难题,到门口道路破损、员工生活成本……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大小问题,荆州都能给到及时精准的服务支持。
在采访过程中,多家企业在谈及选择落户荆州的原因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荆州的营商环境。
鸣石高纯相关负责人黄正朋向澎湃新闻坦言,“我们有考虑过在其他省份、城市落地,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荆州。除了荆州本身所具有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空间等,还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
鸣石高纯生产车间。微信公号“荆州经开区”图
黄正朋回忆,从前期洽谈到签约再到具体的落实,整个过程很顺利也很愉快。他还提到一个细节,“像经信局、招商局的相关领导能够变为新进企业的‘秘书’,亲自协调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这是挺不容易的。我们作为招商引资的企业进来,最初肯定对流程都不熟悉,但他们能够脚踏实地带你去找到相应部门,快速推进项目落地。”
1993年起步于荆州的湖北恒隆企业集团,是中国最早一批专业从事汽车转向系统产品生产的厂家。30多年来,积极求变的创新精神与狠抓产品质量的理念,让恒隆始终处于行业前列。
湖北恒隆企业集团行政管理部总经理黄汉知可以说是看着荆州成长和改变的,他告诉记者,“这两年荆州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了,对于我们这种老牌企业,政府提供的是保姆式服务,我们的诉求和问题都能够及时回复和解决。所以这么多年,我们和政府之间的政商关系可以说一直非常和谐。”
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4月,《荆州市2025年新一轮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方案》出台,围绕建设七大环境推出20条“硬核”举措,开启营商环境迭代升级新篇章。
“区域经济发展短期靠项目,中长期拼的是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杨元洪表示。
优良的营商环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持续努力、不断优化的结果。荆州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信心。
汉襄宜高铁环线示意图。湖北日报 图
就在近期,沪渝蓉高铁武宜段、襄荆高铁都进入运行试验阶段,并都将于年内开通。届时,武汉、襄阳、宜昌三地将形成彼此1小时通勤高铁大环线,串联起武汉、孝感、宜昌、荆州等10个市,对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促进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王磊认为,高铁环线的建成为荆州融入全国大循环、进一步发展工业、招商引资,尤其是吸引高端工业企业,提供了很大帮助。“未来随着高铁继续延伸,比如宜昌到常德的南北通道进一步打通,荆岳高铁开工建设、沿江高铁在未来3-5年全线贯通,荆州的发展潜力会进一步释放。”
海报设计 郑达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