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养生的朋友,肯定都听过一句话:“人老脚先老,养生先养脚。”
双脚虽然远离心脏,但却被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其某些特征,和寿命、慢性病风险甚至老年生活质量高度关联。
2023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就指出,在65岁以上人群中,脚部满足3个特征的人,患糖尿病并发症、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这3个脚部特征具体是什么?我们又该怎样养好双脚,助力健康长寿?
1
特征一:双脚温暖红润
双脚的颜色、温度,背后反映的其实是血液循环状况。
双脚温暖红润,说明血液循环良好。这也就意味着,血管相对比较通畅,心脏的每一次泵血都能顺利将血液送达肢体末端。
反之,如果经常感觉脚凉、脚麻、脚抽筋,脚指甲颜色苍白等,很可能提示血液流动不畅,轻则只是末梢循环不好,重则可能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等血管问题相关。
临床上,很多人一开始只是觉得脚凉,后来逐渐发展到脚趾发紫、溃疡甚至坏死,严重威胁健康。
【保养建议】
如果你有脚凉的表现,日常可通过运动、热水泡脚、按摩足底涌泉穴等方法,来促进脚部末梢循环。
但如果脚凉严重,甚至出现了脚麻、脚部颜色苍白或暗紫等症状,建议及时做个动脉彩超检查,评估血管状况,遵医嘱治疗。
2
特征二:双脚无明显变形
足弓结构良好
很多人不知道,脚部变形(如拇外翻、锤状趾)、足弓塌陷(扁平足),其实也是衰老和慢性病的一种“外显”表现。
1、脚部变形:跌倒风险增加
双脚承载着全身的重量,一旦结构改变,关节受力不均,磨损速度就会加快;同时身体的平衡能力也会下降,跌倒风险大增。
2、足弓塌陷:伤关节伤脊柱
足弓能在日常站立、运动时,起到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缓冲震荡的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40岁后足弓每年下陷0.5毫米。
一旦足弓塌陷过度,日常活动时,足底筋膜、韧带和肌肉因过度牵拉,容易导致足底筋膜炎、跟腱炎;长期塌陷还会引起足部骨骼异常(如跟骨外翻),增加关节磨损风险。
另一方面,足弓塌陷过度,其缓冲作用减弱,活动时的冲击力就会向上传导,可能引发膝关节疼痛、髋关节代偿性劳损,甚至影响腰椎曲度,导致腰肌劳损或椎间盘突出。
另外,足弓快速塌陷还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信号。
【自测足弓健康】轻压足底中部,如果凹陷明显、弹性差,可能是足弓开始塌陷的信号,要引起重视。
【保养建议】
①少穿高跟鞋:长时间穿高跟鞋容易导致拇外翻,建议每次穿着最好不超过2小时;
②预防痛风:痛风常发生在大脚趾,久而久之可引发痛风性关节炎,导致骨骼变形。日常应控制动物内脏、海鲜、浓汤等高嘌呤饮食摄入,稳定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
③光脚走路:经常光脚在草地、木地板上行走,可以锻炼足部小肌群,保护足弓。
3
特征三:脚力强,走路稳,走得快
一个人的脚力、步态、步速,体现的是身体的综合能力,包括: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配合,以及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参与。
脚力强、步态稳,不仅说明下肢肌肉力量强,更提示神经系统协调。如果还能走得快,说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也能跟得上,身体素质很不错。
反之,脚力差、步态不稳往往是很多疾病的“预警”,比如:
- 企鹅步(小心翼翼地迈着小碎步)可能提示帕金森;
- 剪刀步(走路时两条大腿夹紧,两膝盖经常贴在一起,走起来一只脚容易踩到另一只脚的脚背)可能提示脑梗来袭。
【小贴士】想要了解更多步态与健康的关系,点击→走路出现这7种迹象,寿命可能长不了!第5个尤其凶险…
至于走不快,更是被诸多研究证明可能与疾病、寿命相关——
- 与走路慢的人相比,走路快的人活的时间更长,大约能多活15~20年。
- 而步行速度慢于0.8米/秒的老年人,更容易在5年内发生多种慢性病并发症,包括心衰、认知障碍、抑郁等。
【保养建议】
运动是维持甚至提高骨骼、肌肉含量,以及神经、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的“不二法宝”,当这些器官组织的能力强大了,自然脚力强、步态稳、走得快。
建议每周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钟中强度运动,有氧运动+抗阻运动相结合更好,比如:快走+深蹲。
总而言之,脚温暖、结构好、脚力强是双脚透露出的“健康长寿信号”,如果你满足这个条件,那么恭喜你,你的身体状态还不错。
反之,如果你脚凉、脚麻、脚变形、走路吃力或不稳,就要当心是不是血管、神经、骨骼甚至大脑出问题了,建议及时就诊干预,以免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