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办丧事,这“1礼不随、2话不说、3人不去、忌2事”的老规矩,年轻人真得懂。老辈人常说“丧事要办得体面,礼数不能差。
”可现在不少年轻人觉得“百无禁忌”,结果得罪人还不知。先讲“一礼不随”——丧不后补。
红白事都有礼金,丧事却不能补送。
错过送丧礼,事后补钱容易被误解。
家属悲伤渐平复,补礼像提醒算旧账。
有的地方还觉得是“诅咒”,这真不是迷信。这规矩,这规矩,不是交易是体谅。
心意到了最重要,错过就别再添尴尬。再讲“二话不说”——言语得慎。丧事气氛肃穆,两类话绝对不能说。
一说晦气话,“死”“绝”“完”字眼要避着。二说不得体,灵堂里可别谈笑议论。前儿村东头小伟,开了句逝者玩笑,被骂了半年。
这事儿,真不是长辈计较,是对逝者最基本的尊重。接着“三人不去”——身份得讲究。
年事高的老人别去,身体扛不住压抑。
孕妇也尽量回避,情绪波动对胎儿不好。没被报丧的人别去,“丧不报,孝不吊”是老理儿。
前月邻村王婶没接报丧,自己跑去吊唁,主家直犯难。最后“忌二事”——细节别马虎。一忌披麻戴孝去串门,“晦气”带别人家可不行。
二忌挽留宾客,丧事不留客,留客不吉利。喜事热闹要留客,丧事压抑久留反尴尬。
这些规矩,看着繁琐,其实全是“尊重”俩字。尊重逝者最后一程,尊重家属悲伤情绪,尊重宾客心情。可现在移风易俗在推进,有的规矩是不是该变?
据统计,近三年农村丧事简办率提升20%,大操大办少了。但“礼”的精神没变,体贴的话、恰当的举动能暖人心。有些年轻人觉得规矩过时,可背后的道理真能全丢?
老规矩不是枷锁,是刻在习俗里的智慧。
想了解更多农村习俗,点关注不迷路。
各地风俗有差异,具体还得看村里老辈人咋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