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欣
今天这个题目,并不是我想出来的。
而是前几天,我在遵义高铁站进站之时,在对面的楼梯间看到的。
那一刻,我愣住了。
或许是因为,这句话与我最近一两年的状态太契合——一趟接一趟的出差,一次又一次的启程。奔波于全国各地,服务客户、做演讲、开展培训、进行咨询辅导、去出版社录课……旅途的脚步没有停过。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不觉得累吗?连轴转地跑来跑去。”
累吗?
是有那么一点,但这还不是我最强烈的感受。
比起累,更强烈的感受是:虽然忙碌奔波,但收获的是一种扎实的成长。
在路上的日子
从舟山到金华,夜晚四个小时的车程;
从合肥到广州,六个半小时的高铁;
从深圳到绵阳,近三个小时的航班;
从聊城到昌平,两个半小时高铁,再加1个半小时车程;
多次飞机晚点,在机场一边留意航班动态,一边修改方案。
这些场景,几乎成为我这段时间的日常。
记得有一次,下午还在客户的会议室里讲解方案,晚上八点多才匆匆收尾。我赶往高铁站,搭上当天可选的最后一班车。车厢里灯光昏黄,大部分人已经进入梦乡,而我打开电脑,继续修改白天客户的落地内容。
三个小时的车程,我全神贯注,直到电脑快没电时,才意识到已经快到站了。
还有一次,在从广州飞往北京的航班上,飞机因为天气原因延误了四个多小时。周围乘客都焦躁不安,而我躲在角落的椅子里,戴着降噪耳机,独自敲下了一篇文章的初稿。等到开始登机时,文章已经写完了一半。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等待,不一定是浪费;它也可以是沉淀。
旅途中,这样的片段不胜枚举:
在高铁上临时接到远程会议请求,就把电脑架在小桌板上,一边忍受信号时断时续,一边仍然努力保证团队讨论的推进;
在汽车里,只要超过20分钟车程,我都会拿出笔记本电脑,修改承诺提交的各种资料,也许窗外是从未领略的风光,也许是夜色中的万家灯火,但都不足以让我分神,直到司机善意的提醒,我才会习惯性地说一句“哦,这么快就到了”;
因为经常要更换地点,所以很多个早上,我在酒店房间醒来时,会短暂地忘记此时此刻是在哪个城市,出门拿房卡也习惯性地要带上写了房间号的卡套,只凭记忆的话,很容易会和前几天的房间号弄混。
这样的经历反复上演,会议是在高铁上开的,资料是在飞机上写的,想法是在漫长的车程中冒出来的。
一路奔波,成为工作和生活的常态,也成了我成长的加速器。
奔波之中,也能找到秩序
很多人觉得,频繁出差是一种“打乱节奏”的无序感。
行李箱始终未曾完全清空,文件和充电线总是随身携带。
但我却发现,正是在这种“无序”中,我学会了创造属于自己的“秩序”。
1. 时间被切割得更高效
高铁的6小时,飞机的3小时,汽车的2小时……这些原本容易被浪费的旅途时间,被我拆解成一个个任务清单:
♢ 写文章初稿
♢ 修改方案框架
♢ 梳理下一场演讲的逻辑
每一次登车或登机前,我都会在心里默默计划:“这一段时间里,我要完成什么?”
当时间被切得如此清晰,反而能倒逼效率最大化。
2. 工作场景的“移动化”
我渐渐学会把行李箱打造成“移动办公室”:
电脑、降噪耳机、云台相机、四色笔、活页纸,这五样是必不可少的“战斗装备”;
手机里常备的资料库,方便随时调用;
有时还会专门入住亚朵,因为可以使用亚朵酒店的打印复印一体机。
办公室的边界被彻底打破,车厢、候机厅、酒店大堂,都是我工作的场所。
3. 思考的沉淀化
奔波的路途中,反而给了我大段属于自己的时间。
没有人打断,也少有会议轰炸。
高铁车窗外飞速闪过的稻田、山峦、城市天际线,成为我思考时最好的背景。
很多文章的灵感、很多方案的突破点,都是在这样的时刻冒出来的。
我常常在完成方案或文章之时,有这样的感慨:“原来真正的深度思考,恰恰需要这样的移动和独处。”
只要出发,就是跳出舒适区的开始
连续的出差,会让我有这样的体会:只要出发,就是跳出舒适区的开始。
1. 身体的考验
长时间乘车、机场候机、晚上在房间继续工作,第二天早起赶场……
身体当然会累,但累的背后,是一种耐力的提升。
过去,超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就会抱怨旅途劳顿。
而现在,我更关注如何让身体保持良好状态,随身携带眼罩、眼药水、坚果、健康小零食,学会听舒缓的音乐或白噪音来放松,专门换上舒适的双肩包,学会在有限的休息时间使用NSDR方法快速恢复。
2. 节奏的挑战
白天做项目,晚上赶路,节奏的改变和加速,也是一种挑战。
但这让我学会了在“碎片化”中抓效率。
哪怕只有半小时,我也能写下几个小段落、整理几个要点、修改一下短视频脚本、发信息提示团队在各自项目中的注意事项,等等。
长久积累,反而完成了很多原本以为需要“大块时间”的工作。
3. 心态的磨练
旅途中,不可避免有各种突发情况:
航班一再延误、会议还在等待、方案突然要修改、客户临时提出紧急要求、二十分钟打不到车、网络突然掉线……
这些瞬间,都曾让我感到焦虑。
但后来我学会与自己对话,学会接受突发情况的“常态”,学会让更多团队成员来协助我,学会先放下再拿起,学会在不慌不忙中加快节奏。
学会用平常心对待客户、对待团队、对待自己。
因为只有成熟的心态,动作才不会变形。
奔波的旅程,让我变得更从容。
遇到突发情况,不再焦虑,而是提醒自己:“这就是旅程的一部分。”
每一次出发,都是新的自己
因为我们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地,所以我一个月有20多天都在出差中,一年中有200多天都在外面,在频繁的奔波忙碌中,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次出发,不只是去一个新的城市,更是去遇见一个“新的自己”。
♢ 在舟山到金华的四小时车程里,我学会了如何把复杂的项目框架,用简洁语言总结成“一页纸方案”;
♢ 在合肥到广州的六个半小时高铁上,我写完了一篇完整的文章,发布后引起了大量读者的共鸣;
♢ 在一次被困于机场的三个小时里,我梳理出一套全新的课程大纲,后来在培训中大获好评;
♢ 在深夜的汽车上,我写下几段思考,第二天成了客户会议里的“关键观点”。
成长,并不是在舒适圈中等待,而是在一次又一次奔波的“非舒适区”中自我突破。
写在路上的感悟
很多人把出差看作是一件辛苦的事,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种修行:
♢ 修炼对时间的极致利用
♢ 修炼对心态的稳定把握
♢ 修炼对思考的深度探索
奔波的过程,不只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更是从“过去的自己”到“更好的自己”。
所以,当我再次回想起遵义高铁站的那句话,心里充满共鸣:
每一次出发,真的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不论用什么方式,我都衷心祝愿你,也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