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9时18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与全国抗战类纪念馆同步举行“铭记历史 勿忘九一八”主题纪念活动。在这一特殊时点,前来悼念的市民推动钟槌,敲响14声“警世钟”,寓意着中华民族14年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声声入心。
1931年9月18日22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炮轰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
硝烟远去,可历史的伤痛始终翻搅着亲历者的记忆。每次来到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黄民生总会不自觉地再去不远处的吴淞滨江走一圈。那是他的阿姐黄眷澜曾无数次望过的江面。
时间回溯至1941年,新四军吴淞情报组组长徐国璋正在物色可靠的战友。一次门诊中,他认识了聪明好学的女青年黄眷澜。黄眷澜的家就在吴淞外马路101号。这栋简陋的两层小楼正对吴淞口,且距离日军宪兵队驻地仅50米,正是绝佳的观察哨所。
“当时黄浦江面的大船很少,基本上都是日军军舰。”黄民生曾听阿姐无数次讲述这段经历。黄眷澜用新四军发放的望远镜和挂表记录日军舰艇动态。从舰艇的特定符号、进出时间、颜色、烟囱大小、吃水吨位以及日本宪兵队的操练情况、兵营进出人员等,她都要用特定方法记录下来。所有情报都要用肉眼看,不能留下任何证据。
黄民生记得阿姐曾讲述的惊险一幕。当时,日军新调遣了一支部队到罗店,黄眷澜被组织安排前去侦查敌情。日军沿河驻扎,黄眷澜便在河对岸来回走动、观察。没想到,她很快被巡逻的日军士兵发现,并被拦下盘查询问。惊险时刻,她灵机一动谎称自己是学生,意外染上肺病,来此休养。虽然黄眷澜的身份勉强蒙混过关,可警觉的日军士兵仍是将她里里外外搜了个遍。
“当时阿姐的旗袍里还藏着半截铅笔,如果被搜到,后果不堪设想。”如今说起,黄民生仍为她捏了把汗。果敢、细心、警觉,这些特质对于情报工作者来说几乎是基本素养。他说,当年阿姐抱着坚定的信念,才能一次次躲过日军的扫荡搜查,为新四军源源不断地输送重要情报。
黄眷澜被发展成为情报联络员时年仅16岁。当年,一批进步青年立志以身报国。“他们当年的年龄与我们现在相仿,却特别有勇气。”华东师范大学宝山实验学校学生朱依婷说,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曾见过年轻战士们战斗的场景,令人油然生出尊重、钦佩。这也激起她的满满斗志。“我要好好学习,未来报效国家。”
原标题:《秘密情报线背后有一群“江岸哨兵”》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单颖文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嘉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