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购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动动手指、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所需商品,极大提升了生活便利性。然而,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不少消费者也因为选购某些高风险商品而“踩坑”,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危及健康与安全。
下面这5种东西尤其需要警惕,背后的水很深,建议大家网购时多加谨慎,尽量别买!
一、生鲜食品:宣传诱人,品质却难保证
生鲜类商品在直播间或电商平台上常以“产地直供”“新鲜直达”为卖点,吸引消费者冲动下单。但实际收货后,却发现水果腐烂、海鲜变质等问题频发。
部分商家为节省成本,不使用专业冷链,导致生鲜在运输过程中解冻、腐败。此外,还存在“重量缩水”的情况,比如标注5斤的小龙虾,实际去冰后仅剩3斤。
消费者维权时,商家常以“运输损耗”为由推脱,最终仅以小额优惠券补偿,维权成本高、效果差。
二、低价护肤品:慎防“平替”变“烂脸”
社交平台或非官方渠道常出现号称“大牌平替”的护肤品,价格低廉,却可能带来严重的皮肤问题。
一些消费者购买后发现产品成分与正品不符,甚至重金属超标,导致过敏、红肿。此外,还存在临期或过期产品重新包装销售的情况,商家通过深色包装或篡改生产日期掩盖问题。
长期使用这类产品,可能对皮肤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三、低价大家电:隐藏安全隐患
一些号称“高性价比”的网红家电,如千元洗衣机、两千元冰箱,价格远低于市场价,但很可能属于翻新机或山寨产品。
这类电器不仅性能不稳定、容易故障,还可能存在电路安全隐患,例如:缺乏3C认证,使用时易发生漏电、起火等事故。
有消费者曾因购买二手翻新空调,使用不久即频繁故障,售后无门,维修费用甚至超过新机价格。
四、药品与保健品:生命健康,不可儿戏
药品和保健品直接关系生命安全,却是假货、过期产品和非法添加的“重灾区”。
一些商家打着“海外代购”的旗号,销售未经国家批准的药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无从保障。
部分保健品甚至非法添加西药成分,如减肥药中添加违禁药物,可能引发健康风险,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五、定制家具:货不对板,维权困难
定制类家具如衣柜、书桌等,在网购中常出现材质、尺寸、环保标准与约定不符的情况。
有的消费者收到货后才发现甲醛超标,或因尺寸错误导致家具无法安装使用。
商家往往拒绝承担责任,要求消费者自付费用修改,或以“客户提供尺寸错误”为由推卸责任,造成消费纠纷难解决。
文末总结
总之,网购虽方便,但消费者在购买以上五类商品时务必保持理性。
建议生鲜选择本地可靠冷链配送;护肤品认准官方渠道;大家电尽量线下体验或选官方店铺;药品类最好在正规医疗机构购买;定制家具优先考虑可上门测量、提供安装及售后服务的本地商家。
只有谨慎选择,重视商品质量与售后服务,才能避免“踩坑”,真正享受网购的便捷与安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