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企业圈有个现象特别扎眼,温哥华的中餐馆老板想多开几家分店,却找不到中餐厨师。
还有些中国企业去越南开厂,核心工序的技工招不到,只能从国内调人。可手续又卡得严,最后只能让工厂先 “半停工”。
这些事儿看着毫不相关,其实都指向企业同一个问题。
不管是做餐饮还是搞制造,企业最头疼的永远是 “人”。
先说说海外中餐馆的困境,中餐讲究 “锅气”,一道菜的味道,全靠厨师对火候、调料的把控。
盐多一点、火大一点,味道就差远了。
老板想开分店,最核心的需求就是 “每家店味道都一样”,可偏偏最难的就是 “找对厨师”。
有手艺的厨师,谁愿意天天按别人的方子炒菜?
这不等于把 “厨师” 当成 “只会照做的厨子”,丢了自己的创造性。
没办法,不少中餐馆只能搞 “中央厨房”,菜提前切好、调料按比例配好,冻成预制菜送到各个分店,店员只需要解冻、加热,照着流程做就行。
这样一来,哪怕是没怎么学过中餐的人,只要会颠勺,也能把菜炒得 “像模像样”。
在纽约、温哥华这些华人扎堆,但中餐厨师少的地方,要是没有中央厨房,很多中餐馆根本开不了分店。
不是不想用好厨师,而是真的找不到!
再看那些漂洋过海到越南、东南亚的汽车制造企业。
这些企业想在当地生产,却发现本地技工没经验,做不了核心工序,只能从国内调熟练技工过去。
可调人哪有那么简单?
国内技工想合法去海外工作,要办工作签证,要证明自己 “有手艺”,还要等审核。
一来二去几个月过去了,工厂只能先靠 “半成品组装” 维持,先把国内做好的核心零件运到海外,当地工人只做简单的组装。
虽然能开工,可利润低,还容易出质量问题。
你看,不管是中餐馆搞预制菜,还是工厂搞 “半成品组装”,本质上都是 “绕着人走”。
有人可能会问:中国那么多中餐厨师想出国挣钱,海外餐馆又缺厨师,为啥不直接调过去?国内技工手艺好,出海工厂又缺人,为啥不能顺利入境?
其实不是企业不想,而是 “入境的坎” 太高,根本迈不过去。
先说说中餐厨师的困境。
厨师想出国打工,得办工作签证,可审核签证的移民官不是 “美食家”,怎么判断你是不是好厨师?
总不能让厨师飞到国外,现场炒盘鱼香肉丝给移民官尝吧?这显然不现实。
移民局只能搞 “标准化审核”,可大多数中餐厨师,就是凭手艺吃饭,哪能满足严苛的标准?
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海外餐馆缺人,自己却出不去。
出海工厂的技工也面临一样的问题。
这些技工手艺好,能做核心工序,可想办海外工作签证,一样要过 “标准化” 的关。
要是办长期签证,还得接受在海外待几年的要求,可技工们上有老下有小,谁愿意长期离家。
移民局搞 “标准化审核”,本来是为了避免腐败、保证公平。
可时代变了,企业需要的不是年薪几十万的专家,而是真正有手艺、能干活的熟练工。
可现有的签证政策根本覆盖不了这种需求,最后只能让企业和工人都 “卡脖子”。
不管是中餐馆搞预制菜,还是出海工厂搞 “半成品组装”,都说明 “绕着人走” 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企业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还是得从 “怎么找到人、留住人” 入手。
首先,企业得放下 “替代人” 的想法,承认 “人是核心”。就像西贝整改门店,中央厨房只做基础准备,门店保留 “现炒环节”。
餐饮也好,工厂制造也好,不管是什么行业,人才是企业的根!
政策也得 “灵活点”,别让标准卡了需求。
对于国家来说,要想让企业 “走出去”,就得让政策跟上实际需求,别让 “签证难” 挡住了有用的人才。
最后,不管是企业还是政策,都得明白 “人才是产业的根”。
只有让人才顺畅流动,让企业能用上靠谱的人,产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中餐馆缺厨师、工厂缺技工,看似是 “用人难”,其实是企业的 “发展焦虑”。
可不管怎么焦虑,都不能忘了 “人” 才是根本。
对于企业来说,与其想办法 “绕着人走”,不如琢磨怎么用好的人。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与其守着 “死标准”,不如多听听企业的需求,让人才流动更顺畅。
解决了 “用人焦虑”,企业才能真正放下心来搞发展,才能在国内国外的市场上站稳脚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