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丹青鉴证:1931—1945美术中的抗战历史》新书发布会暨学术座谈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

0
分享至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17日,《丹青鉴证:1931—1945美术中的抗战历史》一书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新书发布暨学术座谈会。


发布会现场



《丹青鉴证:1931—1945美术中的抗战历史》书影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本书主编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贾宏宇,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林疆燕等嘉宾出席活动,为新书揭幕并致辞。新书发布会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李娟主持。

范迪安表示,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美术的前辈先贤以刀笔为武器,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历史作丹青写照,创作了无数披染着抗战烽火的美术作品,形成了充分体现伟大抗战精神的抗战美术,为20世纪中国美术写就了正义的篇章,也深刻地推动了中国美术的转型发展。该画册一是尽量整合汇编抗战美术的主要作品,以展现抗战美术的基本面貌和主要脉络。二是立足“丹青鉴证”,以抗战美术与抗战历史相互印证、相互贯通的视角遴选作品和编排结构,形成“美术作品中的抗战叙事”。三是作为艺术画册,兼顾历史可读性和艺术可赏性。画册主要以创作时间为序,以美术作品反映的题材归类,形成作品内容与抗战历史相契合、相印证的关系,构建时间递进、作品跟进的阅读线索。其中特别突出体现正确的抗战史观,突出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引领抗战正确方向的历史功绩,突出全体中华儿女投身抗战作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

林茂在致辞中表示,《丹青鉴证:1931—1945美术中的抗战历史》首次系统地梳理抗战美术的创作脉络,不仅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填补了关键空白,更构建起一部“可触摸、可感知”的视觉抗战史诗。翻开画册,我们能看到木刻作品中民众觉醒时的呐喊,漫画里对侵略者的辛辣批判,宣传画中军民同心的力量——这些作品早已超越艺术本身,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活化石”,成为抗战精神的“纪念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该书以美术作品为媒介,回顾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央美术学院将引导师生从抗战美术中汲取“扎根人民、服务时代”的创作养分,从红色历史中激发“为民族立心、为时代铸魂”的艺术灵感,持续深化抗战美术史研究,推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双向赋能,让红色美术精神成为中国美术创新发展的“精神引擎”,让抗战时期的文化担当、艺术理想,在新时代的艺术长河中永续流淌。

贾宏宇表示,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所属河南美术出版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联合范迪安领衔的编委团队,深入挖掘、系统呈现抗战美术的创作脉络与精神谱系,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与致敬,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光大。这本厚重的典册是出版界与美术界携手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一份庄严赞礼。

林疆燕介绍了该书的出版背景与筹备历程,并谈到作为出版行业的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收集好、留存好、出版好、传播好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艺术财富。《丹青鉴证:1931—1945美术中的抗战历史》这部著作让弥足珍贵的抗战美术图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以图见史,以图铭史,以图证史,勿忘国耻,吾辈自强,这正是我们策划出版此书的初衷和目的。”


发布会嘉宾合影

发布会上,河南美术出版社分别向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美术馆赠送《丹青鉴证:1931—1945美术中的抗战历史》。


座谈会现场

同日,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尚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江文、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凌承纬、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郑工、《美术研究》执行主编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张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特聘研究员陈虎、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副主任韩劲松、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张希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垚辰、福建师范大学讲师胡经纬参加学术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央美术学院学校办公室主任傅怡静主持。

与会专家围绕“抗战美术的精神传承”和“抗战美术研究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写作”两大学术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抗战美术的历史价值、艺术语言特征及其对当代美术创作与史学研究的影响,进一步辨析了抗战美术在体现中国美术现代性和重构20世纪中国美术史叙事中的重要地位。大家认为,该书以“图像证史”为方法,全面呈现抗战美术全貌,突破了以往叙事局限,收录大量此前罕见题材,填补了视觉文献空白。它推动抗战美术从史学边缘走向研究中心,彰显其在中国美术转型中的关键地位,兼具学术价值、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抗战美术所蕴含的现实关怀与使命意识,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应推动抗战美术研究向系统化、跨学科方向发展,完善其在美术史书写中的关键环节,推动这段“丹青史诗”在新时代创作与教育中持续焕发生命力。


图片来源于主办方

编辑 | 黄家馨

制作 | 殷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美术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
5383文章数 428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