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的风里,扬起了热血青春的征帆。在保山市隆阳区瓦窑镇的新兵队伍中,21岁的肖忠强胸前戴着鲜红的大红花,肩上挎着“参军报国 无上光荣”的鲜红绶带,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这位刚大学毕业的00后,即将踏上与家中三代先辈相同的道路——从军报国。
他的身后,是跨越66年的家族传承——从1959年到2025年,从曾外祖父杨泽培烈士到父亲肖德生,66年岁月流转,这个家庭四代人用热血,书写了“一家忠烈,代代从军”的家国史诗。
烽火启程:
17岁烈士的血染山河
故事的扉页,印刻着血与火的印记。1959年,17岁的杨泽培把刚缝好的布鞋塞进背包,对着含泪的家人说了一句“祖国需要我,等我回来”,便毅然穿上军装,奔赴祖国边疆投身战场。
同年9月10日,杨泽培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与无数埋骨西藏的烈士一同,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西藏的和平与发展。如今,西藏芒康县烈士陵园里,他的墓碑静静伫立,仿佛仍在凝视着自己用生命守护的山河。而他那句未实现的“回家”,化作了家族血脉中永不熄灭的忠勇火种。
薪火相传:
六载军旅铸就“不丢脸的兵”
接过这簇火种的,是他的侄子赵海光。从小听着“叔叔是英雄”的故事长大,赵海光的童年记忆里,总有父亲捧着叔叔杨泽培烈士证时湿润的眼眶。
1971年,刚满18岁的赵海光毅然报名参军,拿到入伍通知书后,笑着对父亲说:“我要像叔叔一样,当一个不丢脸的兵。”进入部队后,他主动申请到最艰苦的岗位,6年军旅生涯里,他从未喊过苦,多次在执勤任务中表现突出,获连队嘉奖。
退役回乡后,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习惯,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旧军装洗得发白却始终平整,村里的公益事业他总是第一个扛着工具冲在前头。“穿过这身军装,就要记一辈子。”赵海光常对孩子们说。
和平坚守:
通讯兵的三载“线路使命”
时光流转,和平年代的阳光洒满大地。1994年,赵海光的女婿肖德生(肖忠强父亲)也穿上了军装。“虽然没打过仗,但部队教会我的责任,比什么都珍贵。”17岁的肖德生在父母的支持下,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的一名通讯兵。
通讯兵是部队的“千里眼”“顺风耳”,必须克服各种极端天气和突发故障,确保线路时刻畅通,三年军旅生涯,他练就了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的做事风格,这些成为他退役后在社会上打拼最宝贵的财富。他总对儿子肖忠强说:“不管做什么,都要像在部队执行任务一样,对得起自己的岗位。”
新时代接力:
00后携科技强军梦出征
如今,接力棒传到了肖忠强手中。这个听着军营故事长大的00后,童年最爱的玩具是父亲的旧军帽,最常听的故事是曾外祖父的英雄事迹。2025年秋季征兵开始后,他第一时间在网上报名。“曾外公为国牺牲,外公和爸爸为国奉献,现在轮到我了!”
站在祖辈、父辈用忠诚与奉献筑起的“肩膀”上,肖忠强带着清澈而坚定的眼神,戴上大红花踏上了征途。面对高科技装备与现代化战争的全新要求,这位青年正以自己的方式,续写着家庭与军队的不解之缘。
从杨泽培到肖忠强,从1959年到2025年,来自隆阳瓦窑这一家的四代人通过66年接力,见证了中国军人的变与不变——变的是装备与时代,不变的是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是杨泽培“祖国需要我”的义无反顾,是赵海光“不丢脸”的坚守,是肖德生“对得起岗位”的担当,更是肖忠强“续写传承”的坚定。
一家四代报国从军,一朵红花串联四代青春,这既是一个普通家庭对祖国最长情的告白,也是千万中国军人家庭最动人的传承。他们用一代代的坚守告诉我们,家国情怀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责任,是代代相传的承诺。这血脉中的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是祖国边关永远坚固的屏障。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王云龙 张志 摄影报道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