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铁二号线体育公园站的建成,位于其上方的南通体育公园也迎来全面新生。
作为培育出多位奥运冠军的城市,南通此次重塑体育公园,不仅意在重建一处公共活动空间,更希望打造一座传递体育精神、彰显城市形象的综合性城市地标。
原体育公园因轨道二号线体育公园站的建设被临时拆除,后需结合轨交站厅广场及原有重要体育元素,在对体育公园功能恢复的基础上,契合新时代的公众需求,实现内容与体验的全面焕新升级。AECOM团队从公共空间资产角度,营造了一座兼具时代性与城市品牌价值的体育公园:它不仅留存场地记忆,能满足多元运动与休闲活动需求,更具备可持续运营能力。
公园滨水空间
冠军大道
极限滑板环
体育公园以轨道交通站点上盖基础设施为载体建设,属于全维度城市更新项目。客户因此面临三大挑战:
1、如何运用新思路处理28处地面“四小件”(即车站出入口、无障碍电梯、风冷冷水机组、风亭等附属建筑),提升公园整体风貌?
2、如何恢复原体育公园空间,恢复哪些要素,既传承文化,又增强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3、如何将地铁站的出口“流量”转化为“留量”,形成多元消费场景?
在城市智询服务的公共空间资产板块,AECOM 拥有一支专注于该领域的专业团队。针对这些命题,团队根据历史背景、场地环境、用户需求等资源条件,提出“传承奥运文化、引领体育新貌”的整体定位,并制定了三大策略:
1、化零为整塑新文化风貌
2、优质资源导向的氛围力
3、长效运营的公园经济
公园整体采用简洁而丰富多样的设计语言,以“冠军摇篮”步行桥、“冠军大道”为骨架串联多个“动能多芯”活动场地,北侧的“芳草水岸”则是自然亲水的滨水区。
面对 28 个地铁四小件带来的巨大负面风貌挑战,设计团队并未局限于 “锁孔找钥匙” 的局限思路,而是突破 “墙面景观装饰” 的固有需求框架,创造性提出 “冠军摇篮” 步行桥、四小件为 “桥墩”、商业为 “介面” 的全新构想。这一设计赋予四小件多重功能属性,成功使其从 “人见人碍” 的痛点,转变为 “人见人爱” 的亮点。
500米长的“冠军摇篮”廊桥串联整个公园,联通地下、地面与二层空间,既提升了全园的可达性又丰富了市民欣赏城市和濠河的视点空间,穿插其间的休憩、观景停留空间,让空间有更多使用可能,让使用者有更多的体验选择性。廊桥地面的趣味性铺装和奥运口号喷涂,渲染出活力四射的运动空间氛围。
新建廊桥巧妙地将地铁设施整合,并联通地下及地上
夜晚的冠军摇篮
冠军摇篮实现全段无障碍通行
体育公园坐落于城市主干道青年中路与跃龙路路的十字路口的东北角,濠河风景区的西南角,需同时承担地铁人流疏散与城市形象展示的双重功能。设计团队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从城市视角思考,着力打造出注重使用者体验的公共空间,以及具有引领性且与周边环境和谐共融的城市界面。
设计团队在城市界面营造街景氛围的同时,通过微地形和植物密度等元素,在场地的西侧和南侧营造内向型视线,保障园内活动在视线、声音、微气候等方面的舒适度,从而增加使用者在场地的停留时间,进而促进场地活力和商业潜能。
通过微地形和植物密度等元素营造内向型视线
原奥运公园的冠军大道为东西向布置,动线与流线的设计,均以场地中部的下沉广场为终点。团队通过全面分析周边资源,将冠军大道调整为偏南北向,起点设于南侧的冠军脚印,面向濠河最长的河道界面,视线延伸至南通电视台塔。这一调整有效整合内外景观资源,将冠军大道由单一纪念性场所,升级为集微度假、体育互动、商业场景、时尚旅拍及奥运文化于一体的多元空间,彻底点燃了其活力。
“冠军大道”由冠军脚印地刻、未来之门构筑及阵列树阵所构成。这条独特步道以未来之门为界,于其南侧可回顾城市体育辉煌历史,于其北侧则可展望未来。场地南侧保留了南通世界冠军运动员的脚印地刻,同时也为未来新一代冠军预留了充足的铭刻空间。两侧仪式感十足的列植娜塔栎树阵,进一步强化了冠军大道的标志性与存在感,为更新后的体育公园增添全新的氛围与场所特质。
冠军大道,保留了公园原有的南通世界冠军运动员们的脚印地
重现的“冠军大道”与新建的“冠军摇篮”皆源于对原有场地元素的再诠释。设计团队希望通过新的空间形式,将场所记忆留存于原处,并为市民带来更丰富的体验。
冠军大道承载多样活动-国球进公园活动
廊桥底部以奥运项目元素为设计
北侧的南通古护城河——濠河,是优质的城市界面,设计将其完全打开,在濠河和体育公园之间形成全新的“介”面,增加空间的友好性。
无障碍滨水步道
“芳草水岸”紧邻濠河。重塑后的自然亲水区保留了原有驳岸形式与码头,结合濠河风景区打造出一条滨水樱花大道,并增设亲水区域,提高场地亲水性;结合毗邻“冠军大道”的约1500平方米弹性草坪,形成观景、休闲、社交于一体的滨水活动区,同时也为日后举办公共活动与庆典预留了空间。
冠军摇篮廊桥无障碍链接地面与二层空间
草坪连接大道,可眺望濠河景色
廊桥下北侧草坪正在写生的小朋友们
夜幕降临下的濠河美景
前期布局差异化运动场地、弹性草坪空间及配套商业与公共设施等灵活用地,不仅可保障园内多元需求,满足大众运动休闲诉求,更为公园长效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动能多芯”区域涵盖儿童运动场、极限运动场、趣味运动场、常规运动场及下沉广场五大圆形场地。圆“芯”的设计灵感源自能量五环,通过铺砖与植被的差异化设计,形成一组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运动场所。场地内还设置了树池座凳等休憩设施,以动静皆宜的多样空间满足市民的多元活动需求。
动能多芯区域鸟瞰
五个圆形“芯”
650 平方米的极限滑板场覆盖不同年龄段需求,现已成为街头文化爱好者的集聚地。除了日常活动,还成为每年8月南通滑板日活动的举办地。
傍晚时分的滑板场
滑板场日常
滑板场日常(© 王昱)
2024及2025年南通滑板日活动(© 王昱)
在场地东南角的小型街头篮球场上,篮球爱好者们在这里挥洒汗水。
公园适宜各个年龄段的大众前来休息放松及运动
儿童运动场地临市政路一侧通过微地形、趣味墙及植物实现围合,场内配置多样化、全年龄段适配的亲子活动设施,有效吸引周边家庭参与,已成为社区社交的新兴核心场域。
家庭在亲子互动空间玩耍
在初期策划规划阶段,便将后期建设、运营需求深度融入设计方案。通过科学布局适宜大型活动的弹性广场、可供市民休闲放松的草坪,以及规划主理人商业运营空间(如咖啡、运动零售、茶饮)等多样化场景,适配未来不同使用需求,有效激发场所活力,构建起组合式的可迭代运营机制,既提升市民体验,也保障公园的长效可持续运营。
冠军大道端头约500平方米的弹性广场成为了公园的一处活力中心。这里日常是人们交流散步的好去处,清晨是广场舞阿姨的主场,夜晚是孩童追逐灯光的小天地,特殊的时间又可以举办露天音乐会、艺术市集,为市民提供文化消费新场景。通过广场空间的灵活组织和使用,将单一的公共空间转变为复合功能体,实现资产运营增值,赋能城市生活。
清晨的广场
夜间光影交错的广场
市集活动时的广场(© 夏娇娇)
依托冠军大道旁的桥下空间,设计植入咖啡、茶饮、酒吧等 “小盒子” 业态,在满足市民休闲需求的同时,以商业运营反哺公共服务,为驿站提供饮水、充电等便民支持。这种 “商业 + 公益” 的融合模式,让公园突破单一功能局限,转型为复合型城市会客厅,实现了活力与价值的双重提升。
冠军大道旁的下午茶时光
日咖夜酒的桥下商业小盒子
项目前期已规划的用于商业运营的活动空间
待夜幕降临,泛光的拱门与“冠军摇篮”成为濠河新背景,为濠河夜景增添全新光彩,塑造焕然一新的滨水界面。
濠河夜景
卓越的城市更新,不仅在于营造真正以人为本的美好环境,更需立足于城市服务价值。在本项目中,我们深度融入南通的奥运文化精神,彰显城市独特的软性魅力,并将运营价值前置考量,精心谋划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旨在让城市公园成为更高品质的服务载体,活力永续地服务当地居民。
© 图片及视频版权除额外标注外,均为段誉拍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