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不容易造出来的盾构机,为什么要卖那么便宜?
图片取材于网络
在全球市场上,中国盾构机凭“物美价廉”闯出一片天地,从昔日被卡脖子到如今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中国盾构机的转变令人泪目。
可很多国人都想不明白的是,中国耗费那么多心力才突破技术封锁,造出了自己的盾构机,售卖价为什么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这样标价究竟有什么打算?
图片取材于网络
一、那些年,中国经常受气
单看“盾构机”三个字,很多人都想不出来这个机器是做什么的,但若是说起它的外号“地下挖掘机”,大家或许一下子就懂了。
简单来说,盾构机就是集“挖洞、排渣、支撑、铺管”于一身的超级工程设备,效率比传统施工高几十倍,这样的设备在现代工程中堪称刚需,修地铁,挖隧道,修建水利工程,哪都离不开它,可正是因为它很重要,前些年可让中国受尽了委屈。
图片取材于网络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在盾构机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连见到盾构机的中国人都没几个,更别提造出来了,到了90年代,国内要修秦岭隧道,这可是个硬骨头,必须用盾构机,没办法,中国只能从国外厂商购买。
当时全球的盾构机被美日德法四个国家垄断,德国一家公司狮子大开口,两台盾构机报价近7亿元,单台就要3.5亿元,这价格放在现在,也是一笔巨款,更别说是几十年前了,可没办法,工程有需要,中国只能咬咬牙买了。
图片取材于网络
可等到中国花了天价买回来两台设备,麻烦才刚刚开始,这两台盾构机,就像是“娇生惯养的少爷”,动不动就出现故障,它一停摆,整个工程就要被按下暂停键。
更气人的是,让德国公司派维修专家来维修,对方却提出维修费一天一万元、食宿全包的苛刻条件,而且他们维修的时候,还把中方人员往外赶,连看一眼都不让,他们的蔑视和嚣张像一根刺,深深扎入中国工程师们的心中。
图片取材于网络
那时候的中国,就像是被人掐住了脖子,明明花了钱,还要看别人脸色,连维修零件,都要从国外空运,不仅贵得离谱,有时还要等上一两个月,工期全被耽误了。
这种“花钱买罪受”的日子,谁过谁憋屈,可憋屈归憋屈,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咱们一定要造出中国自己的盾构机,再也不受这份气。
图片取材于网络
既然被人卡脖子的滋味这么难受,中国为啥不早点自己造,其实不是不想,而是真的难。
二、中国盾构机的逆袭之路
盾构机可不是简单的铁疙瘩,它集机械、材料、液压等几十门学科于一体,每个核心部件都是硬骨头,国外已经发展上百年,技术纯熟,中国可是从零开始,相当于要在他国的技术围墙之外,另起炉灶,但中国最不怕的就是“难”。
图片取材于网络
2001年,“盾构机研制”被列入“863计划”,第二年,中铁组建了科研项目组,有人是研究地质的,有人是研究机械的,甚至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人压根没见过真正的盾构机,研发之路的难度可想而知。
一切从零开始,大家无处下手,只能一点点慢慢琢磨,国外对盾构机各个核心部件的技术严密封锁,连样品都不肯卖,研发团队只能自己摸索。
图片取材于网络
往往为了其中一个核心部件,他们就要尝试上百种材料配方,改几十次锻造工艺,而结构复杂的盾构机中,精密零件多达30000余个。
项目组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就这样熬了6年,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中国第一台复合式盾构机“中铁一号”正式问世。
图片取材于网络
当它在天津地铁工地上成功掘进时,每一个中国人内心都无比激动,大家都明白,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终于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了!
逆袭的脚步一旦迈开,就停不下来,2011年,中交天和造出了15.03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比国外同类型设备还大一圈,直接拿下了上海长江隧道的工程。
图片取材于网络
2012年,国产盾构机走出国门,拿下了马来西亚的一个隧道项目,这是“海外第一单”,标志着中国盾构机得到了国际认可。
从2008年到现在,17年匆匆而去,中国盾构机的产量从每年几台飙升到几百台,技术迭代速度让国外厂商都追不上,他们万万没想到,被技术封锁的中国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变成了行业的“领头羊”。
图片取材于网络
如今的中国盾构机,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受气包”了,数据显示,全球70%以上的盾构机都是中国造,出口到50多个国家,连曾经垄断技术的德国、日本,都在买中国的盾构机。
中国盾构机能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每一个中国人都深感骄傲与自豪,但很多人不理解的是,中国掌握了核心技术,完全可以卖高价赚大钱,再不济,和国外卖一个价格也行,为啥非要卖出“白菜价”呢?
图片取材于网络
三、为何要卖出“白菜价”?
在国产盾构机出来之前,国外厂商之所以敢漫天要价,就是因为没有竞争对手,而中国盾构机刚入市时,为了让市场接受,只能用合理的低价打破垄断,国外卖上亿,那中国就卖几千万,让内卷价格回归正常。
图片取材于网络
这并非“赔本赚吆喝”,中国盾构机之所以能做到低价高质,靠的是完整的产业链,从刀盘的特种钢材,到主轴承的精密加工,再到液压系统的集成,国内都有成熟的供应商,不用依赖进口。
比如主轴承,以前得从德国买,一套就要几千万,现在国内厂商能自主生产,成本直接降了一半,加上中国的制造能力强,规模化生产后,单件成本进一步降低。
图片取材于网络
另外国外盾构机一年造几十台,中国一年造几百台,批量生产带来的规模效应,让每台机器的成本比国外低30%以上,成本降了,价格自然能下来。
中国盾构机能打出名气,不仅仅是因为价格低,更是因为超高的性价比,很多“一带一路”国家,项目不少,但预算有限,像是泰国的地铁项目、印尼的雅万高铁隧道、中东的水利工程,他们既想要先进设备,又想控制成本,而中国盾构机正好满足需求。
图片取材于网络
更关键的是,中国厂商还会根据当地地质条件量身定制设备,提供“保姆式”服务,比如在印尼,为了适应热带多雨的气候,专门给盾构机加了防潮系统,这种灵活性是国外厂商比不了的。
靠着性价比打开市场后,中国盾构机的口碑慢慢积累起来,现在很多客户都是主动找上门,就算价格涨一点,他们也愿意买,因为“中国造”意味着可靠、省心。
图片取材于网络
有人说中国盾构机卖“白菜价”是“自降身价”,可实际上,这是一种高明的市场策略,用合理的价格占据市场,用技术优势巩固地位,用服务口碑赢得信任,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现在的中国盾构机,虽然价格不高,但利润率并不低,因为成本控制得好,虽然卖得量大,但技术迭代一点没停,反而因为市场反馈快,能更快推出更符合需求的设备,说白了,这“白菜价”的背后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中国人的商业智慧。
图片取材于网络
笔者认为
曾经,中国追着国外的技术跑,如今,世界跟着中国的标准走,中国盾构机挖通的不仅是穿山越海的隧道,更是一条从技术依赖到自主自强的崛起之路。
而这条路上,藏着的正是中国人最动人的底色——不服输、敢攻坚、善创新,也正是这份底色,让更多“中国造”能在世界舞台上,硬气发声。
参考资料:
央广网:2018年9月26日《王杜鹃:带领“国产盾构”走出国门》
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6月20日《国产盾构机产销量连续五年世界第一 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
央视财经:2023年10月30日《从零起步到世界领先!国产盾构机占全球市场份额近七成→》
中国经济网:2024年4月21日《把不可能变成现实——记中国中铁盾构创新研发团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