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内蒙古风光资源富集,肩负着“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国家使命。如何将这得天独厚的草原“风光”跨越千山万水,高效安全地输送到千里之外?这背后,离不开稳定可靠的电网系统。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聚焦内蒙古绿电外送,看内蒙古如何通过电网聚能,将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输向全国。
总台记者 郎清哲:“刚刚过去的夏季,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创历史新高,电力系统再次完成严峻大考——迎峰度夏,来自内蒙古的电力成为重要的支持。内蒙古是全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最大的自治区,这些清洁能源要如何跨越山海?从风能、光能到凉风、灯光,需要一条中国特产‘电力天路’——特高压。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会产生损耗,而长距离的电能输送任何微小的损耗都将累积成巨大的浪费,电流越大,发热损耗就越大,而如果要保持输电功率不变,想要减小电流,就要增加电压。特高压技术正是减少电力损耗的关键。
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胜利站和位于河北张家口市的张北站,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特高压枢纽。2024年10月31日,‘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张北—胜利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投运,在两个变电站之间搭建起特高压输电通道。电力送出从链式通道升级为环形通道,沿线的每一个站点都可以双向输电,保障输电安全稳定。
张北—胜利工程扩建特高压变电站3座,新增变电容量900万千伏安。投运后,每年可从锡林郭勒、张家口对外输送超过700亿千瓦时的电能,相当于19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量,其中新能源占比达72%。
特高压成为‘电力高速路’,但特高压的检修却带来新的挑战。这些圆管叫GIS(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既能进行电能的运输,又可以及时切断故障,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设备。然而,特高压GIS故障前预警一直是世界级难题。这里是‘十四五’期间建成投运的特高压GIS长时运行全景感知联合实验室。试验平台可以在762千伏电压下不间断运行,模拟特高压GIS典型工作状态和内部异常,再配合高速摄像机捕捉整个放电过程,结合X射线检测等6项国际先进检测技术,提供更全面、清晰的研究资料,助力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攻关。
现在,内蒙古已经建成面向华北、华东等地区的‘五交三直’8项特高压输电通道,以及配套汇集电网工程。截至目前,‘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共开工建设特高压配套设施26项,特高压累计外送电量突破630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约1450亿千瓦时。在‘能源动脉’、特高压之外,还有无数的‘毛细血管’共同运输绿电。内蒙古2024年绿电交易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截至目前,已与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了绿电外送交易合作。今年6月,蒙西电网绿电首次实现外送南方电网,将内蒙古的绿电送到广东。
千里之外的珠江江畔,草原的风吹来一片璀璨。从北疆到岭南,跨越几千里山海的绿电输送,带来日常生活的灯火可亲,维持着工厂的机器轰鸣。‘风从草原来,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能源不仅可以来自井下,还可以来自头顶的苍穹。阳光普照,风向远吹,闷热午后的阵阵清凉是来自草原的问候。”
内容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