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结果归因法造成的误解,说的更具体一些就是幸存者偏差!
我认为读历史很重要的一点是根据历史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然后去思考为什么他会在当时那个环境中做出这样的决策。基于这一点,然后再跳出历史人物的背景,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
而不是把历史所有的偶然都当成必然,甚至是归结于早已注定的宿命论。
关于这个“萧何为什么看得起年轻时的刘邦?”的提问,我就问一个问题,如果萧何看不起刘邦,刘邦能用他吗?敢用他吗?
这是有前车之鉴的,刘邦栽过很大的跟头!
在刘邦起兵不久,他率兵去薛地,留雍齿守丰县,雍齿向来不服刘邦,等到魏国势力招降他时,他就趁势反叛刘邦,帮魏国守卫丰邑。
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
说得更明白点,雍齿因为有瞧不起刘邦的心态,所以才会背叛刘邦。
失去丰邑之后,刘邦尝试过用自己的力量,重新夺回丰邑,结果失败了。继而他向景驹,项梁借了两次兵,前后攻了三次才把丰邑打下,要知道丰邑是刘邦的老家。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这次打击,对于刘邦是刻骨铭心的!
七八年之后,刘邦还耿耿于怀。
战胜项羽后,刘邦已经分封了功臣二十多人,还有很多功臣没有封。为了安抚这群功臣,张良建议封一个刘邦最恨的人。
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
刘邦说,他最恨的是雍齿,他想要杀掉他,但是因为立功多所以,没忍心杀。
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虽然刘邦没有杀雍齿,雍齿立过很多功劳,并被刘邦最后封侯。
但是,雍齿注定被排除在汉朝的决策层,而且再也不会受到刘邦的重用!
因为有雍齿的反面案例,刘邦以后在用人的时候,他最看重的是什么?
信任!
如果萧何看不起刘邦,认为他“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不如自己;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既然刘邦这么没用,凭什么被他用,萧何在关中“可取而代也。”如果他有这种想法,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能够留在刘邦身边的都是经过筛选的,这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像左司马曹无伤、韩信、彭越、卢绾、陈豨、魏王豹、韩王信都会在历史的进度条下逐渐淘汰。
其结果就好像饭店吃饭的人多,医院看病的人多一样,根本不是凑巧而是有目的的选择。
有人会问:如果不是看得起,萧何为何要多次维护刘邦,为什么刘邦为亭长时,经常帮助他,他去咸阳服役的时候,为何萧何给的钱比别人多?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理解成萧何看得起刘邦,当然是一种解释。
但是这种解释没有史料的对比,例如萧何对他人是否有同类特殊对待,因为缺少这一环所以无法直观的看出是否真的高看刘邦。
从后来萧何自污名以安刘邦的行为,更能看出萧何懂规则、知进退、善处人际关系的特质。
把这种解释换成萧何会做人,这更符合萧何的人设,也避免了过度脑补。
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的用词是“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吏”说明是同事之间,也就是职场。
“奉钱三”或许是同事们之间的标准分子钱。
而萧何是沛主吏掾,作为上级多送两钱进行区分,也符合其职位的社交礼仪,避免因 “与众人持平” 而失了身份。
再看韩信的例子,韩信因为跟南昌亭长闹翻,没了饭辙,便去城下钓鱼,一位漂母见韩信饥饿,管了韩信数十天的饭。
韩信很开心:我以后一定会重重的报答你。
漂母很生气的对韩信说:我只是可怜你!
举韩信的例子或许有人会感到到突兀,其实不然,我举这个历史是为了说明萧何做的多,说的少,让很多事情可以任由后人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升华,而漂母则不同,她直接把帮助韩信的原因表达出来,所以就没有通过漂母美化韩信的可能性了。
假设漂母当时什么也没说,后世又会如何看待这位漂母的行为动机呢?
可能问题就成了漂母为什么看得起年轻时的韩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