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西贝预制菜争论,网上的舆论基本是一边倒地谴责西贝。
而在9月15日下午,硬杠了好几天的西贝,终于是给公众发文道歉了。
不过,虽然西贝道歉了,花爸今天仍要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西贝那些菜,按照官方定义,的确不算「预制菜」!
但又确实用的都是经过预制的半成品菜,在门店再加工后端上餐桌的!
其实西贝揪着官方定义咬文嚼字挺没意思的,这些预制半成品和官方定义的「预制菜」没多大差别。
《目录》
「READING」
官方定义「预制菜」
「预制」到底差在哪?
老罗说错了吗?
消费者需要知情权!
官方定义「预制菜」
自从罗永浩发了「西贝几乎都是是预制菜」的微博后,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掀起大众讨论,甚至连监管部门也立马就位,查了西贝的后厨。
这一查发现,「现熬鸡汤」其实是用复合调味料调制的:「白灼西兰花」的西兰花,是用的冷冻了两年的……
很多宝妈崩溃发帖,说「自己孩子是西贝老粉,从小吃了好多年了,一看到消息觉得天都塌了!」
预制食材≠预制菜
那为什么花爸会说,这不是「预制菜」呢?
2024年3月,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份关于加强预制菜监管的通知,其中明确定义:预制菜=预制菜成品,指的是那种加热一下就能吃的「成品菜」,比如料理包。
而西贝贾总敢于霸气回怼「一定会起诉」,也正是倚仗这份官方文件。
按官方定义,西贝这些菜确实都不算预制菜。严格来说,西贝用的是「预制食材」,也就是统一配送的预制半成品,比如提前腌好的肉、切好配好的菜。到门店还得再加工、烹饪才能上桌。
可以说,不止西贝,还有许多连锁店都是用的「预制食材」。
如果老罗当时的微博里少个「菜」字,只说「西贝几乎都是预制的」,那就无懈可击了,西贝绝对无法反驳。
「预制」到底差在哪?
虽然西贝这些菜不是法规定义的「预制菜」,但确实都有不同程度的预制成分。
而且统一配送的半成品,实际效果和「预制菜」并没有什么不同,虽然降低了运营成本,但也意味着:新鲜度打了折扣,添加剂更多。
比如肉、鱼都不是现切现腌,需冷冻较长时间保存;再比如羊肉串、海鲈鱼中常见的「复配水分保持剂」,如果是现场制作,根本不需要加。
虽然确实有冷冻锁鲜技术,按照法规合法添加保水剂,也没有什么危害,但不少消费者还是更愿意选择新鲜的、不加保水剂的。
老罗说错了吗?
老罗在发微博的时候,显然有知识盲区,不了解预制菜的官方定义。这也正常,毕竟又有几个普通消费者会了解呢?
所以在被「回怼」之后,花爸觉得老罗是心虚了一下的,还发微博想自圆其说,抛出了连锁经营协会的旧文,里面写「西贝80%是预制菜」。
但这文章是2022年的,当时还没有预制菜的官方定义。所以真要法庭见,老罗得先输一局。
不过,西贝紧接着推出了「老罗套餐」,有利用老罗知名度营销的嫌疑,这便又给老罗送了人头。
再加上,虽然按官方定义预制的半成品不算预制菜,但大部分消费者认为「不是现做的~就是预制菜」,所以舆论出乎西贝的预料,哗啦啦支持老罗。
消费者需要知情权!
所以,这件事里争论究竟是不是「预制菜」没什么意义,说西贝的菜价格贵也没意义!
关键应该是——消费者必须得有知情权,得知道自己买的菜是现炒的还是预制的,才能衡量价钱值不值得。
很多妈妈带孩子外出吃饭,就是冲着「现做」、「新鲜」这几个字。如果知道是预制的半成品,即便符合安全标准,也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
西贝口口声声保证「绝对没有预制菜」的时候,在法律上没错,但有没有利用消费者对预制菜定义的不了解,误导食材新鲜的意思呢?
这件事情里,西贝是道歉了,但花爸更期待的是更实质的改变。
花爸建议:如果用了中央厨房预制的半成品,都请在菜单上明确标出来!让消费者看得清楚,吃得明白。要不要选,交给每个人自己决定。
至于预制菜能不能吃?究竟有什么优劣?花爸个人观点是,它既没有吹嘘的那么好,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不堪。这是个大话题,大家如果感兴趣,花爸下回专门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