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战(鸭绿江会战),为日本在甲午战争(1894-1895)中的胜利奠定了条件。从那时起,该地区——如果不是全世界的话——一直在应对这种后果。
从战略上讲,日本的成功保证了对半岛和清廷远征进攻的制海权。在地缘政治上,这场战斗颠覆了人们对东亚权威等级的假设,更具体地是导致了日本吞并东南的湾岛。从技术上讲,作为全世界第一次蒸汽时代的海战,这场战斗为新颖且基本上未经尝试的武器提供了实战检验的机会:装甲战列舰(铁甲舰)、防护巡洋舰和“速射炮”。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全球范围内有争议的口水战,欧洲和美国的官员试图从现代战争的这一自然实验中获得有用的“教训”。
战略脉络:一山两虎
虽然甲午战争表面上是由半岛“东学党起义”引发的,但最终源于明治日本帝国和清廷之间的摩擦,其历史可以追溯几个世纪的话。
当然,最为直观的是1874年,日本西乡从盛远征台湾震惊了清廷,并引发了清日的双边军备竞赛。这场竞赛与19世纪的英法竞赛一样充满活力,尽管规模较小。两个东洋帝国的“自强”运动,都依靠获得外国技术和专业知识来建设武装力量。清朝所说的“铁甲舰和巨炮”是其努力的关键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购买船只和组织军队,清廷和日本似乎都为1890年代的战争做好了准备。当东学党起义后,清日长期以来的紧张局势,演变成公开的战争行动。
日本帝国海军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在亚洲大陆实施登陆作战,这样做需要获得制海权,这就必须击败清廷的北洋舰队。虽然马汉的《 对历史的海权影响》直到1896年才被翻译成日文,但舰队集中交战和果断行动实现制海权的原则,已经引起了日本海军军官的共鸣。1894年夏末,交战双方将海军部署到黄海。经过数月的太极拳式的比拼,两支舰队在鸭绿江河口的大东沟附近相遇。当他们接近交战时,东北亚的地区的形式也岌岌可危。用中国人的古语来概括当时的总体形势,就是“一不容两虎”。
当时的大多数国际观察家都认为,至少从表面上看,清廷占据着主动权。直毕竟在1891年,北洋舰队在访问长崎的港口时就让日本人明白了什么才是“敬畏”了。但对战参战的舰艇进行简单的比较,就会发现清廷曾经的优势极具欺骗性。因为自1880年代末期,清廷就抽走海军建设资金用于宠物项目。与此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在加大投入资金进行海军建设。在抓住技术快速变革的机遇,很快就实力上赶上并超过了北洋海军。
海军竞赛造成了安全困境,与许多海军竞赛的结果一样,很快就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战斗:测试两种现代化
当时的北洋海军依靠的是一支较旧的,主要建造于1882-1887年的战舰,舰队构架是围绕两艘铁甲战列舰组织。这些船只中,“定远”和“镇远”,比日本军联合舰队中的任何一艘舰艇吨位更大、火炮口径更大。
日本联合舰队主要由装甲或防护巡洋舰组成,但大多数巡洋舰的服役时间都较短,很多都是1890年后建造的,并配备了“速射炮”。这些火炮能够在战斗条件下每分钟发射5枚炮弹。
两支舰队,一支是陈旧的,配备优战列舰的;另一支是崭新的,由巡洋舰和速射炮组成。它们在战斗中的表现,是找出谁赢得了那次海军竞赛的唯一途径。
北洋海军的提督丁汝昌跟随“定远”号铁甲舰行动,将他的部队组织成一线阵列,两艘铁甲舰居中,两侧是较弱的巡洋舰和炮舰。作为回应,伊东祐亨率领的日本联合舰队则组成纵队,像穿过一个“T”字一样向北洋海军驶去。在接近北洋海军时,日本联合舰队一分为二,速度较快的“第一游击舰队”,以一定角度转向攻击北洋海军暴露的位于右翼的较弱舰艇。联合舰队主力则攻击北洋海军的左翼。北洋舰队的战列舰,则在防线中心位置与机动性更强的日军交战。但是随着北洋海军指挥系统的崩溃,加剧了丁汝昌所面临的困境。日军击沉并摧毁了四艘北洋海军舰船,其余船只大多也被炮弹击中,而“济远”和“广甲”干脆逃离了战场。
当夜幕降临之时,伊东祐亨命令联合舰队脱离于北海舰队的接触。“定远”和“镇远”带着满身的伤痕回到母港后,则按照李鸿章的要求躲在岸防炮的庇护下不敢继续出战。
虽然清廷官方还是宣扬这场海战取得了 “胜利 ”,但北洋海军舰队还是成为了一支被困在渤海的“存在舰队”。虽然期间也有过所谓的巡弋行动,但这支舰队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都躲在威海卫军港“疗伤”。1895年2月,日本军队对威海卫发起了两栖攻击。在日本顺利完成攻击任务之时,北洋舰队也全军覆灭,包括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杨用霖等高级将领先后自杀。
北洋海军的覆灭,也宣告了甲午战争的结束。如果复盘整场战争,会发现在大东沟的海战,以及1894年9月15日清军在平壤的崩溃,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日军在鸭绿江的胜利无论在战术上还是战略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895年绘制的大东沟海战素描图)
战争的转折点
因为,在围绕着鸭绿江的作战行动结束后,日军将将战火烧了清廷内部。就像逆向特拉法加战役(1805年)一样,日本的胜利使一个海洋国家获得了够攻击一个大陆强国的机会和主动权。
由于清廷海陆军的全面崩溃,不得不派出以李鸿章为首的代表团前往日本马关(下关)进行和谈。在丧失了经过几十年努力才建立起来的北洋海军,签而且一度消极避战的李鸿章,在各方势力的逼迫下不得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不仅让清廷的半封建半殖民化进一步加剧,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更让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在欧亚大陆东部经营的朝贡体系彻底瓦解。
日本凭借此战。终于加入了帝国主义俱乐部,也时期扩张野心进一步升级。所以,在甲午战争结束十年后(1904-1905 年),日本又一次挑起了日俄战争。与甲午战争的模式几乎是大致相同的剧本:日本在取得海上胜利( 对马岛海战 )后,然后是对另一个大陆强国实施两栖登陆作战。
而此后,日本在1910年吞并半岛,以及1931年入侵东北,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894年鸭绿江胜利后日本向东大陆投入军队。
总结失败的教训
甲午战争的结局,让当时很多所谓新闻从业者、军方人士和国际问题专家都非常难以置信。
虽然,日本自明治以来不断推动器国内近代化和工业的发展,但它的进步似乎不无法抵消清廷在人口和地理方面所占据的优势。所以当日本战胜清廷之后,很多人都在思考这是如何发生的?最后,大多数人认为清廷的失败除了战术不当,以及诸多技术原因之外,更多的将原因归结为清廷的制度腐败。
在制度上,北洋舰队在所谓的“人才管理”方面苦苦挣扎,腐败问题和朝野之间的政见不合,极大的限制了军事物资的采购。北洋海军的洋员们,普遍抱怨晚清官僚主义的病态。尤其是北洋海军所购买的船只,从其被交付之后都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舰艇的维护和升级改造。以至于在战前,海军希望将战舰的副炮升级为速射炮的请求都被无视。而且在战斗中,“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配备了太多装满沙子的穿甲弹,但缺乏能造成重大杀伤的开花榴弹,结果在海战中无法对日军舰艇造成杀伤。
除了制度限制之外,包括清廷内部的有识之士在内的19世纪的观察家,还将所谓的失败归咎于“落后的文化”。在他们看来,传统的儒家思想无法与西方工业文明所兼容。所以,自此之后,很多人中国开始认识到,简单的模仿工业技术或建立工厂,无法真正的走向强大,必须经过深层次的改革或革命才能完成重新崛起这一历史任务。
从别人的战争中吸取教训
大东沟海战是对近代武器系统功效的一次全面测试,所以专业情报机构对它的分析在战后不久就展开了在进行中(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的历史仅追溯到 1882 年),情报官员和武官尽最大努力的想从战术和技术角度了解这场战争。
但究竟可以从这场冲突中吸取什么教训呢?大多数情况下,军事观察家倾向于在失败中确信,未来的海战必然是战列舰主导舰队对决。毕竟,在大东沟海战中,在日本巡洋舰密集的弹雨中,北洋海军的铁甲舰不仅存活下来,还重创和击伤了包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在内的多艘日本舰船。如果解决了弹药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北洋海军或许能取得更大的战绩。
于是,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国在发展海军时,更多的是在强调舰船的装甲、吨位和火力。但是,对于鱼雷的作用、后勤以及海军与远征战之间的联系反而被忽视了。
最后:政治争议、遗产和实验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而言,对甲午战争以及战争的遗产的了解,都停留在有朝一日,日本可能给他们带来令人震惊的麻烦。
而自清廷以后,中国人都在立求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并重塑东北亚的各种关系。如今,人民海军已经成长为世界上最强大海上力量之一,但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重塑东北亚的各种关系的努力依然还在进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