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艺术史的长河中,唐代无疑是最为璀璨的篇章之一。诗书画纵横交织,梵音与俗世共振,形成了一个空前开放、包容而富有创造力的文化盛世。然而,由于时代久远、材质易损,唐代绘画真迹存世极少,我们往往只能通过文献记载想象吴道子“吴带当风”的潇洒笔意,或王维“画中有诗”的意境深远。
所幸,还有一类特殊的艺术形式,如同时代的“化石”,为我们保存了唐代绘风的原始面貌——这就是石刻线画。
大智禅师碑两侧,233×33cm×2
《大智禅师碑》刻于唐开元二十四年 (736),隶书名碑之一,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此碑为纪念长安慈恩寺和尚义福所立,碑文由严挺之撰文、史惟则书并篆额、史子华刻。义福为佛教禅宗北宗代表人物之一。此碑螭首龟趺,整体造型华丽,运用减地浮雕和阴线刻两种技法,镌刻出繁缛精致的纹饰:画面中心一株蔓草以 S 形自下而上贯穿碑侧,在摇曳的花枝中,成对的鸳鸯、骑狮的仙人、婀娜的菩萨、迦陵频伽、展翅的凤凰随微风轻轻地摆动,令人赞叹不已。
“石刻线画”一词,由著名美术史学者王子云先生于1956年在《唐代石刻线画》一文中首次提出,自此,这一长期被忽略的艺术形式正式进入学术视野。
9月20日,北京大观堂艺廊推出全新新展“唐代佛教石刻线画拓片展”,汇集了13件31幅精品拓片,绝大多数来自七至十世纪的唐代,历经数十年收集遴选,并参考大量美术文献,可谓窥见唐代绘画风神的一扇重要窗口。
壹
何为石刻线画?
石刻线画,指以阴线、阳线或减地等技法在石质材料上进行刻绘的艺术形式。它既不同于浮雕的体积感,也不同于绘画的色彩表现,而是以线条作为唯一的造型手段,呈现出单纯却又丰富的视觉效果。
这些作品多集中于唐代的东西两京——长安与洛阳,以及文化发达的山东等地。虽然大多没有署名,但其线条精妙、构图完整、意境高超,无疑出自当时名家之手。
一铺九身拱形龛楣, 100×125cm
画面整体呈拱形,左右有缺失,采用线刻和减地线刻的手法描绘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一铺九身的画面,从绘画风格上判断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根据波士顿美术馆介绍,这件物品为清朝末期大臣金石学家端方旧藏,1918 年由山中商会卖与该馆。
据唐代段成式《寺塔记》记载,长安慈恩寺及大雁塔曾汇聚了尹琳、尉迟乙僧、吴道子、杨庭光、郑虔、王维、阎立本等众多画坛巨擘。
大雁塔门楣 ,75×177cm×4
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内,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用以贮藏玄奘法师自印度取带回来的经像。此塔曾数次重建,现存塔门门楣,公认为武则天长安年间(701— 704)改建时的遗物,是唐初长安佛教艺术的代表。
他们既参与寺院壁画创作,那么建筑中的门楣、石碑、经幢等石雕线刻,或也出自其手笔,亦未可知。可以说,这些石刻线画是“唐代宫廷与寺庙艺术的民间存续”,是画师们“以石为纸,以刀代笔”留下的另一种形式的真迹。
贰
唐代佛教艺术的兴盛
与线刻的繁荣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自唐高祖起,唐代帝王多崇佛法,寺院林立,高僧辈出,佛教本土化进程显著加快。加之与西域、南海诸国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异域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也深刻影响了中原绘画的表现逻辑。
这一时期,佛教石刻艺术从早期相对粗犷的风格,逐渐走向精微细密、充满动感与叙事性的阶段。
阿弥陀佛说法图,75×140cm
门楣现藏于大英博物馆,从画面形式和绘画风格分析年代应该为隋或唐代早期。画面整体呈半圆形,分为上下两层,中间绘阿弥陀佛,佛身披纳衣,结跏趺坐于莲座中,庄严端坐,双手作 “转法轮印”,表现 “净土宗” 轮回之说。上有华盖,流苏下垂,幡穗飘动,空中飞天飞舞,观世音、大势至等十二尊菩萨分列两侧,阿弥陀佛座前有两化生童子拱手跪于莲上,身后有阿难、迦叶二弟子。画面下层分为八格,每格一歌舞伎,由右至左分别为敲钹、吹笙、弹箜篌、歌舞(二格)、弹琵琶、吹横笛、竹篪,身形不一,姿态各异。
石刻线画尤其能反映出唐代艺术家对线条的高度掌控力和意象组织能力。它们不仅是宗教宣传的媒介,更是“集绘画、雕刻、书法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叁
线画之外:
拓片作为艺术与文献的双重载体
此次大观堂艺廊展出的拓片题材丰富,形态各异,大至碑侧数米长的护法神像,小至供养人细腻的发髻衣纹,皆清晰可辨,堪称唐代石刻线画的代表之作。
这些拓片本身,亦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拓工通过纸墨与石刻的细密贴合,将刀痕转化为笔意,将石质转译为墨韵,既保留了原刻的风神,又增添了墨色层次的审美维度。好的拓片,不仅是考古学的资料,其本身也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大唐皇帝皇后供养经幢座(42×110cm×4)
《大唐皇帝皇后供养经幢座》是经幢的构件,现藏于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从画面内容和文字推测刻于唐中宗时期(684—710),幢座呈四方形,线刻装饰精美,主要为正面帝后礼佛图,左、右面供养人像,背面瑞兽图。左、右面刻供养人与供养人姓名、官职。由前至后排列整齐,一部分站立,手持行炉、笏板,一部分跽坐。背面中间刻一巨大兽面,张嘴獠牙,前肢微抬,后肢曲卧,龙从人口中左右对应穿行,云气蒸腾,两边各有一蹲狮相对。
尤其重要的是,这些拓片许多来自原石已毁或流散海外的石刻,如《一铺九身拱形龛楣》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阿弥陀佛说法图》藏于大英博物馆。在这种情况下,拓片就成为“保存母本影像的唯一媒介”,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此次大观堂艺廊展出的唐代佛教石刻线画拓片,不仅是对唐代绘画风格的还原,更是对一个伟大时代的精神回溯。它们以最为朴素的黑白语言,传递着盛唐的包容与自信、宗教的虔诚与艺术的辉煌。
四雁洞,75×85cm(最大) 45×70cm (最小)
四雁洞开凿于唐代武周至玄宗时期(690—756),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东山石窟群。采用浮雕的手法,窟顶呈覆钵形,窟顶中央刻一朵大莲花,周边有四身手托果盘的供养飞天与四只飞鹤,故称 “四雁洞”。
这些线刻,曾经装点着长安与洛阳的寺庙殿堂,如今透过拓片的形式,让我们得以跨越千年,与唐人的信仰和审美对话。它们是刻在石头上的绘画,也是流动在时间中的文明记忆。
正如王子云先生所言:“石刻线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了中国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艺术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注:本文据展览资料及相关研究撰写,部分作品断代与释读学界尚有不同观点,欢迎交流指正。)
展览讯息
7-10世纪
(唐)
佛教石刻线画展
展览时间|Exhibition time
9.20~10.19(周一休息)
展览地址| Address
大观堂艺廊
( 北京尚古国际会展中心1021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