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023年9月初,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对外宣布:我国正在积极部署一项针对小行星的主动撞击任务。
这一重磅信息迅速在全球科学界和公众中引发强烈反响,许多人为之振奋不已:
一旦这项计划成功实施,意味着人类在面对可能威胁地球的小行星时,终于拥有了主动干预的能力,不再像远古时代的恐龙那样,只能被动承受灭顶之灾。
不过,这则充满希望的消息也触动了一些国家的敏感神经,尤其是某些长期垄断太空防御话语权的大国,其反应显得格外紧张……
2
小行星撞地球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小行星撞击地球”似乎只是科幻电影中的虚构桥段。但现实情况是,这种风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真实存在的宇宙常态。
当前太阳系内漂浮着数以百万计的小行星,它们运行轨迹复杂且难以完全预测,随时有可能与地球发生交会。
其中,直径超过一千米的近地小行星数量已确认超过一千颗。若其中任意一颗撞击地球,将引发剧烈气候剧变,导致全球七成以上城市遭受毁灭性打击。
3
而一旦来袭天体直径突破一万米门槛,地球或将面临新一轮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
这不是危言耸听——在地球历史上公认的五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中,至少有两次被科学界归因于小行星撞击,最著名的便是6500万年前终结恐龙时代那次灾难。
正因如此,在联合国发布的全球生存威胁评估清单中,“小行星撞击”始终位列最高优先级,被视为潜在终结人类文明的重大隐患之一。
4
尽管这类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较低——直径千米级的撞击大约每十万年出现一次,而万米级撞击更是间隔约一亿年才会发生——
但我们不能仅依赖时间概率来规避危机,必须掌握应对能力,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么,如何有效化解这一来自深空的威胁?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桥段:用核武器将其炸毁,从而解除危机。
5
然而,真实情况远比想象复杂。太空中没有空气介质,核爆无法产生冲击波,爆炸能量大量散失,难以对坚固的小行星造成实质性破坏。
即便侥幸将其击碎,若碎片尺寸仍较大,这些残骸依然会以高速冲向地球,带来更分散却同样致命的连锁灾难。
因此,现代航天界的共识是: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于摧毁目标,而在于通过外力扰动其轨道,使其偏离原本的撞击路径。
6
这并非理论设想,而是已有实践验证的技术路径。
2022年,美国执行了名为“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的任务,派遣探测器“飞镖”精准撞击了一颗名为Dimorphos的小行星卫星。
该探测器历时308天飞行后成功命中目标,产生了显著的动力学效应。
据《行星科学杂志》披露,撞击瞬间从小行星表面喷射出约1.6万吨尘埃与碎屑,所产生的反作用推力甚至超过了撞击本身的动量传递效果,充分证明轨道偏移技术具备可行性。
7
除撞击法外,美国还提出过引力拖曳器、核能轨道修正等方案,但前者受限于当前技术水平,后者则因放射性风险过高而难以被国际社会接受。
同时,也有声音担忧此类干预行为可能适得其反——万一操作失误,是否会把原本无害的小行星推向地球?
对此,美方明确回应:DART任务特意选定了一个完全不会接近地球的双星系统作为实验对象,确保整个过程绝对安全,不会对地球构成任何附加风险。
8
中国的计划
虽然美国的实验证明了轨道偏移技术的有效性,但中国的应对策略更为系统化和精细化,并非简单复制其模式。
根据吴伟仁院士介绍,我国提出的是一项“三步走”战略,采用“伴飞—撞击—再伴飞”的闭环式操作流程。
具体而言,首先发射观测航天器靠近目标小行星,对其质量、密度、自转速度、结构强度等关键参数进行全方位测绘与分析。
9
在此基础上,经过精确建模与轨道计算,择机释放撞击器实施动能打击。
撞击完成后,将继续利用空间与地面联合观测网络持续跟踪目标,评估轨道变化幅度与结构响应状态,为后续任务积累数据并优化技术模型。
这种全流程闭环设计,展现出极高的科学严谨性和工程可控性,相较美国“一次性撞击+远程观测”的方式,更具精度优势与发展潜力。
10
尤为关键的是,我国方案不仅适用于中小型小行星,还能应对更大规模的威胁目标。
即使单个飞行器无法直接撼动巨型小行星,也可通过推动一颗小型天体作为“太空炮弹”,间接撞击更具危险性的主目标,实现“以小制大”的高效防御。
这种方法的能量利用率可达传统手段的十倍以上,极大拓展了人类抵御大型近地天体威胁的能力边界。
11
当这一完整技术路线公布后,国际舆论特别是美国方面表现出明显不安。
目前全球具备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屈指可数,而在行星防御领域真正拥有实际执行能力的此前几乎仅有美国一家。
长期以来,美国借此掌握了该领域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倘若未来某颗小行星预报将撞击某一国家,该国几乎只能求助于美国提供救援服务,而美方自然可借此索取高昂政治或经济代价。
12
如今局面已然改变。随着中国加入行星防御行列,并提出更加先进可靠的解决方案,美国的独家垄断地位被实质性打破。
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世界航天格局正从单极主导走向多极共治,有力挑战了美国在高科技领域长期维持的技术霸权形象。
这也说明,中国不仅有能力参与全球性安全议题,更能贡献独特且高效的解决方案。
13
最后,不少人或许会问:为何近年来各国突然加大对小行星防御的投入?难道是相关技术刚刚成熟吗?
其实原因非常现实:近年来频繁出现逼近地球的小行星,让各国切实感受到了威胁迫近的压力。
最早可追溯至2022年2月,中国天文团队监测到一颗直径约43米的近地小行星,以仅225万公里的距离掠过地球轨道。
14
这个距离在宇宙尺度上堪称“擦肩而过”,足以引起高度警觉。
进入2024年2月,科学家再次发现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初期测算显示其撞击地球的概率一度高达1.5%,虽然后续观测排除了撞击可能,但仍引发全球关注。
就在几天前,又有一颗直径约30米的小行星,以每秒12公里的高速从距地球仅21万公里处飞驰而过,相当于地月距离的一半左右。
15
可以说,正是这一连串惊险的“访客”接连登场,促使各国加快构建行星防御体系的步伐。
而中国此次主动公开小行星撞击计划,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展示,更是一种负责任大国的姿态表达。
此举旨在向全世界传递信心:人类面对共同威胁时,不应陷入零和博弈,而应携手共建安全屏障。
这也再一次印证,“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中国正在身体力行推进的全球愿景。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参考信源:
上游新闻 我国正规划撞击小行星,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2022年美国曾实施小行星撞击试验
环球网 我国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