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德科
我听见了防空警报。今天是勿忘国耻的九一八。
我爷爷年轻的时候跑步比较快。他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平民老百姓,却被拿着刺刀的日本侵略者无端追赶。我爷爷跑赢了——虽然跑丢了他的草鞋,但靠光脚冲刺,捡回了一条命。
每年九一八,我就会想起我爷爷的这段惊险经历。前些年,我去过日本的一些城市,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长崎和北海道等等;现在,不怎么去了。日本有不少美好的事物,桂离宫或清水寺都挺美,川端康成的小说也不错,但我对于日本的美,总体上的感觉是小气——小气是中性词,小气也可以诞生美,但不是我所喜欢的那种美。我有幸生在一个泱泱大国,大国的审美有自己的大气象;哪怕是很精致的小玩意,也有「纳须弥于芥子」的大气象。
在我自己的工作范畴里,我尤其不喜欢日本设计师在中国一些楼盘中设计的园林景观,都很小气。我知道,一定有一些人不同意我的这些看法;不要紧,我只说我自己的感受。
好了,现在我要开始写一年半以前就想写的那篇文章: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包装疑似「媚日」。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有不少网友说,「东方树叶」绿茶产品外包装上的建筑图案,非常像日本的浅草寺五重塔。
当时,农夫山泉是这么回应的:建筑图案是根据中国寺庙建筑形象进行的艺术创作,而且外包装上一直写着「公元1267年,日僧南浦绍明于径山寺修佛习茶,携蒸青绿茶东渡,日本抹茶由此发源」这句文案,这展现了中国茶及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展示了民族自信;所以,包装不存在所谓的日本元素,「媚日」之说更无从谈起。
回应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们一看到「东方树叶」的绿茶包装,还是会感受到日本气息,而不是中国气象。无论农夫山泉的回应多么合理,但我们还是没有办法挣脱包装视觉所蕴含的强大隐喻——那些笔触与形态,就是日本气息的隐喻。正如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哲学家马克·约翰逊在其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所写:「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体现于语言,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及行动。」
我们可以再看一下「东方树叶」桂花乌龙产品的包装,我们瞬间就能感受到浓烈的中国气象。桂花与玉兔,瞬间就能让你在脑海中浮现出一轮圆月。这就是隐喻的力量。
同样是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一款那么日本,另一款却可以那么中国,为什么?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时间轴来找一个解释——充满日本气息的绿茶产品,是2011年推出的;弥漫着中国气象的桂花乌龙产品,是2021年推出的。
两者相差了十年。十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包括人的潜意识。我们可以理解,在遥远的2011年,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仍然薄弱,连官方都还没有明确提出「文化自信」的口号。那个时候,农夫山泉的经营者们的潜意识受到日本美学的影响,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确实无需过分苛责。用21世纪20年代的社会思潮,去苛责21世纪10年代的事情,不该是君子所为。
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农夫山泉会醒悟过来,会把2011年那款充满日本气息的绿茶产品外包装给换掉——虽然称不上「媚日」,但逃不脱「日本美学的景仰者」。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面前,日本美学又不是什么太高级的东西,当你羸弱的时候,可以欣赏;当你段位很高的时候,就没必要持之以恒地景仰了。
别人的好,我们当然要学;但我们内心要明白,「日本」「美国」或「欧洲」,它们本身是中性词,不必加戏把他们变成褒义词,也不必刻意把他们斥责为贬义词。
今天是九一八。我在办公室里写这篇文章时,听见了防空警报。
主编-何玲 影像总监-费嘉
编辑-卢丹婷 编导-沈奕飞 摄像-王德正
商务总监-周慧慧 总策划-王冬莺 总编辑-刘德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