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北宋“昭陵贤御史”之誉的蔡襄,以“廉公方正”为立身准则,以“遗爱在民”为执政底色,终获“忠惠”谥号。他的一生,不仅是古代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诠释,更跨越时空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精神相通——始终将百姓福祉置于首位,以实干担当践行勤政为民的初心。其“耿直敢言、清正奉公”的品格,在朝堂守正不阿,在地方造福一方,书法艺术与治国理政相得益彰,不仅构建了系统完整的廉政思想体系,更以终身的实践为后世树立了不朽的廉吏丰碑。
蔡襄的廉政思想体系,以“忠惠”为核心、以民本为根基,形成五大相互支撑的维度,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度契合:
“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百姓心为心,将民生福祉作为执政根本,体现为民理念在古代社会的思想雏形,奠定“遗爱在民”的理论根基;
“选贤与能”的任贤思想:主张公正选拔实用人才,以贤能辅政确保施政惠及于民,为为民宗旨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从严治吏”的吏治思想:坚持整肃官场纪律,以严格标准约束官吏,杜绝贪腐损害民利,筑牢执政为民的制度防线;
“德礼刑政”并举的治理思想:道德教化与制度约束并重,以综合治理实现“方正”施政,构建为民服务的方法体系;
“敦风化俗”的教化思想:培育崇廉尚洁的社会风尚,使为民理念深入民心,夯实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基础。
蔡襄的廉政实践,更是“廉公方正、遗爱在民”与“为人民服务”理念的生动写照:
朝堂铁面,捍卫民利:直面权贵,弹劾吕夷简、梁适等重臣,《乞罢吕夷简商量军国事》等奏章彰显风骨,以“廉公”破除官场积弊,守护为民宗旨的政治底线;
地方施政,务实为民:主政福州颁布《福州五戒》整肃吏治;知泉州时主持修建中国首座海港大石桥洛阳桥,著《茶录》《荔枝谱》发展特色经济,以一件件民生工程兑现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终身持正,坚守初心:无论身处何职,始终清廉自守、不谋私利,以“方正”品格确保执政为民不偏不倚,其操守与政绩共同铸就“忠惠”谥号的千钧分量,让为民理念在千年之前绽放耀眼的光芒。
蔡襄的“廉公方正”,是融入血脉的政治操守;他的“遗爱在民”,是写入青史的为民情怀;而“忠惠”谥号,则是历史对其为人民服务实践的最高认可。这份穿越千年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给我们深刻启示:清廉是践行宗旨的根本前提,为民是执政者永恒的价值追求。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才能真正赢得百姓的衷心爱戴,在任何时代都能成为人民铭记的好公仆。
蔡襄这座廉政丰碑,如同永恒的精神明镜,照见古今,提醒我们: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代代人用实干去书写、用初心去坚守的,以为民宗旨为核心的永恒承诺。
来源:莆田市蔡襄学术研究会
编辑:林静
审核:蔡意 金晶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