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联合国当前正面临严峻的财政困境,9月15日,秘书长古特雷斯正式公布一项重大预算调整方案:2026年度常规预算将压缩15%,相当于减少5亿美元支出,同时还将裁撤近2900个职位。
一个肩负全球和平维护、人权推动、教育普及与发展协调等核心使命的国际组织,如今不得不采取极端节流措施维持运转,这无疑将对诸多关键职能造成严重干扰甚至停滞。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场危机的部分根源竟来自部分成员国长期拖欠经费,其中最大欠费方正是美国——这个本应承担最多份额的国家反而成了资金缺口的主要制造者。
联合国“勒紧裤腰带”
一次性削减15%预算并裁减近三千岗位,这种程度的机构收缩堪称历史性举措,对于任何跨国体系而言都属剧烈震荡,更何况是运作复杂的联合国系统。
此举预示着未来多项全球行动将被迫降级或暂停,包括维和部队部署、人道救援响应机制、气候变化应对项目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推进计划都将受到直接冲击。
为节省开支,联合国已开始实施一系列非常规节能手段。有消息称,日内瓦总部曾因财务紧张导致电力供应不足,部分自动扶梯一度停止运行,这一细节虽看似微小,却深刻反映出其财政状况已恶化至何种地步。
此外,高层正在评估将部分设于高成本城市的办公单位迁移至运营费用更低的地区,例如考虑将纽约与日内瓦的部分行政职能转移至肯尼亚内罗毕。
尽管此类搬迁可能短期缓解租金压力,但随之而来的跨时区协作障碍、人员安置开销及沟通效率下降等问题,极有可能抵消预期节约效果,进一步加剧资源错配。
在全球193个会员国中,能够按时足额缴纳会费的国家数量有限,多数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延迟或缺缴情况,虽然部分国家虽未全额支付但仍保持持续缴纳状态。
而作为最大责任国的美国,却长期拒绝履行其财政义务,累计拖欠金额高达15亿美元,成为当前联合国财政失衡的核心诱因。
美国成最大欠费国
依据联合国现行分摊规则,美国需负担22%的常规预算,即每五美元支出中就有一美元理应由其承担。然而,这笔法定款项多年来始终未能如期到账,拖欠行为早已制度化。
自冷战时期起,美国政府便形成一种条件性缴费模式:若联合国决策符合其外交战略,则拨款相对顺畅;一旦出现对其不利决议,如谴责其军事干预或中东政策,美方立即以拒付会费作为报复手段。
这种将财政义务工具化的做法,实质上是以经济杠杆胁迫国际机构屈从于单一国家意志,严重破坏了多边合作的平等基础。
该策略在特朗普执政期间达到顶峰,其政府不仅大幅削减资助额度,更全面叫停对多个联合国下属机构的资金输送,试图通过断供方式重塑联合国议程走向。
可悲的是,这些财政空缺并未由美国自身消化,而是转嫁给了其他负责任的成员国,尤其是那些本就资源紧张的小岛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使它们被迫填补由超级大国制造的窟窿。
美国此种背弃承诺的行为,不仅危及联合国日常运作,更从根本上侵蚀了这一国际平台的独立性与公信力,使其被贴上“受制于强权”的标签。
中国:联合国的“模范缴费国”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的表现。作为联合国第二大经费贡献国,中国多年来始终坚持准时、全额缴纳会费,切实履行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义务。自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中国的分摊比例稳步上升,即便负担加重,依然保持零拖欠纪录。
不过,履约并不意味着默许现有机制的不合理性。近年来,中国代表多次在联大会议上指出:当前的会费分配体系存在结构性不公。
一些经济发达但分摊比例持续下调,而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经济体却被要求承担日益增长的财务责任,这种趋势违背了“按支付能力分担”的基本原则,演变为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减负买单的畸形格局。
若联合国希望摆脱周期性财政危机,当务之急并非一味压缩项目或裁员,而是敦促美国补清欠款,并重新评估发达国家的缴费标准。若继续依赖少数新兴经济体支撑全局,终将动摇多边主义制度根基——毕竟,发展中国家已经展现了足够的担当与克制。
文章信源:联合早报---2025.09.17:《资金流动压力大 联合国明年或削减15%常规预算》新京报---2025.09.17:《联合国提交最新预算报告 拟削减15%开支和近2900个岗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