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江西的一个小村庄里,徐荣发用40年的时光,坚守着他那不被人理解的绘画梦想。
期间,他的妻子对他的执念渐渐失望,最终携子离去;
而艺术界的专家,对他的作品评价也极其冷淡,称其“画得一般”。
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这个曾经热爱艺术的人,陷入了孤独与苦痛的深渊。
然而,即便如此,他的画笔却从未停止。
那么,在专家的评价面前,徐荣发的执着与坚持是否还值得?
孤独的画笔
1956年,徐荣发出生在江苏赣州。
从少年时,他便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当他拿起画笔,似乎就能进入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与世隔绝。
在那个喧闹的小村庄里,当其他男孩追逐着河里的鱼虾、在田野间奔跑时。
徐荣发总是一个人待在家中,专注于他的纸笔。
他画的内容也很简单:村里的鸡鸭、家里的猫狗、甚至路边的石块。
在他的眼中,一切都有生命,都值得被记录下来。
这也让邻居们纷纷将称他为“小画家”。
这并非只是出于客气的夸赞,而是因为徐荣发的画作常常栩栩如生,超出了一个孩子应有的水平。
1977年,当全国恢复高考,徐荣发的人生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
这个从小寡言少语、只爱在角落里默默画画的青年,凭借自己在美术上的天赋,成功考入了美术学院。
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大学生的身份意味着荣光与未来,是一个家庭的骄傲。
徐荣发也成为了村里人羡慕的对象,大家都认为他的人生从此将一帆风顺,前途无量。
大学的四年时光充实而紧凑,徐荣发潜心学习各种绘画技巧,磨砺自己的技艺。
他的老师们都看好他的天赋,认为他有潜力成为一个出色的画家。
毕业后,徐荣发被分配到一所中学教授美术。
在旁人眼中,他早已是成功的象征,有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甚至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但对于徐荣发来说,这份工作并未能带给他内心的满足。
他依然每天完成教学任务后,便回到自己的画板前,继续追寻心中那个未曾触及的艺术境界。
这是一种近乎执拗的坚持。
家庭重担
可徐荣发的艺术追求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家人,尤其是妻子,则成了他孤独道路上不可避免的牺牲品。
1996年,徐荣发看着同学们都在艺术方面有了不俗的成就,也决定辞去老师一职务,去干点别的挣钱工作。
可由于他并不适合美术教育机构的氛围,一段时间后便被辞退了。
此后他回到了家里,成为了无业游民,这也导致家里的经济状况开始逐渐恶化。
为了让儿子能够吃饱饭,妻子不得不每日奔波在菜市场。
甚至,捡起了别人丢弃的菜叶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尽管她已付出了无尽的辛劳,生活的重担依然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眼见生活日益艰难,妻子多次劝徐荣发放下画笔,外出找一份工作,好为家庭分担压力。
但徐荣发始终对这些话充耳不闻。
在他看来,妻子的劝告仿佛是在阻挠他的理想,而他,依然固执地坚守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
面对妻子的失望和愤怒,徐荣发并没有改变,他甚至瞒着妻子,将家里最后的积蓄全部用来购买颜料和画具。
这一行为,彻底击碎了妻子对他的信任。
她看着这个曾经为家庭奋斗的丈夫,如今完全沉迷于画作,不再关心家里的任何事情,心彻底寒了。
最终,妻子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她带着儿子从已经看不到未来的家庭中逃离了。
可妻子和孩子的离开,并没有唤醒徐荣发的现实意识,反而使他更加疯狂地投入到自己的艺术世界里。
没有了家庭的羁绊,他每天彻夜作画,甚至连吃饭都变得可有可无。
然而,即使是这样简单的生存需求,也在困境中变得奢侈。
为了继续作画,他开始捡拾街头的菜叶,收集废弃的粉笔和破木板,用最廉价的方式维持着自己对艺术的追求。
这个阶段的徐荣发,像是被困在了一个无尽的循环里。
画作平凡难入流
2008年,徐荣发的画作因偶然机缘被推向公众视野。
一位游客发现了他在街头作画的身影,这名满身尘土的流浪汉,手中捏着画笔,在破旧的木板上作画。
游客被画作吸引,认为它们与众不同,于是将其拍下,发布到网络上。
出乎意料的是,徐荣发的作品竟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的关注。
网络的热议不仅给徐荣发带来了短暂的知名度,也让他的画作被一些美术界的专业人士注意到。
一些热心网友自发将徐荣发的作品,寄送至赣州文联美术协会,希望能够获得专家的专业评判。
对于徐荣发而言,这或许是他毕生梦想的实现时刻——终于有机会将自己40年的心血呈现给专业艺术界。
然而,梦想并没有如期而至。
收到作品后,赣州美术协会的专家们并不认同他的艺术成就。
他们给出的评语相当犀利:“画作技法和整体布局都很一般,目前达不到我们的入会标准。”
这句简短的评价,无情地击碎了徐荣发多年来的艺术理想。
对于一位倾注40年心血追求艺术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同时,这次评审不仅让徐荣发感受到专业领域的冷漠,也让一大批网友不满。
许多人纷纷为徐荣发鸣不平,认为艺术应有更广泛的包容性,不能仅凭技术和形式去评判一个人的创作。
网络上开始流传着各种支持徐荣发的声音,甚至有人将他比作“中国的梵高”。
认为他虽身处社会底层,却怀有艺术家的灵魂。
但也有人说,徐荣发的画作,可能更多的是受到他的身份和故事的影响,而非真正的艺术水平。
尽管有着网络上的关注,现实依旧残酷。
专家的评价不仅否定了徐荣发的入会资格,也让他在专业艺术界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对于徐荣发而言,这或许标志着他40年坚持的终结点,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手中的画笔。
即使画作被认为技法普通,他依然用画笔描绘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坚守着那份属于自己的梦想。
现实重压下的苦涩反思
梦想有时是美好的远方,然而通往它的道路却布满荆棘。
对徐荣发来说,40年如一日的坚持早已将他拖入现实的漩涡。
他坚信艺术能改变命运,带他走出困境,但现实一次次无情地击打着他的信念。
在早期,徐荣发始终对绘画保持着难以动摇的热情。
他坚信,只要再努力一点,只要再多坚持几年,终有一天自己的作品能被世人所认可。
然而,生活却并未因他的坚持而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
徐荣发逐渐意识到,尽管他苦心孤诣地画了几十年,自己在艺术界依然默默无闻,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难以维持。
曾经的梦想,渐渐变得如同一场遥不可及的幻想。
当家庭生活因他的痴迷而变得千疮百孔时,他的精神世界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妻子与孩子离开他,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之一。
此时的徐荣发,虽仍执着于画作,却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家庭已无法再支撑他继续追逐梦想。
他开始陷入深深的反思,难道这40年的执着,真的只是为了这样的结局?
他无数次问自己,梦想与现实之间究竟该如何平衡?。
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无法放下画笔。
即使梦想已变得遥不可及,绘画仍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支柱。
在那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只有手中的画笔能带给他些许的慰藉。
哪怕身处困境,他依然不愿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或许,这种坚持已超越了现实的束缚,成了一种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他可以失去一切,但不能失去画画的权利。
结语
40年过去了,徐荣发的执念始终未曾动摇,哪怕生活一次次将他推向绝望的边缘。
哪怕在这场与梦想的博弈中,他失去了家庭、错过了太多现实的温情,却依然坚守着那支画笔。
或许在外人看来,他的故事充满了荒唐与无奈。
但对徐荣发而言,绘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追求,更是他在孤独与痛苦中唯一的寄托与慰藉。
梦想未能照亮他的生活,却成为他一生最顽强的执念。
而这条孤独的路,他已然走得太远,再难回头。
信息来源:南海网 2008年9月9日 关于《街头“疯子画家”走红网络》的报道
百度百科 关于徐荣发的相关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