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手机应用(APP),以其网上办事的集成性、便利性等特点,一直是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效能、推进“一网通办”的重要抓手。这些“指尖上的政务服务”初衷是方便群众,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重复建设严重、群众使用不便等诸多问题。
政务APP,本该既能“便政”又能便民。然而,从实际情况看,部分政务APP却存在功能设置不健全、不合理等问题,其便民效果自然打了折扣。以新闻中刘先生体验为例,当地政务APP“一件事”专区有十几个事项,但多数事项不能在线申请办理,沦为形式主义。
还有一些地方政务APP“重建不重管”,在运营维护上投入不足,加上数据共享难、宣传不到位、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突出,没有实现便民目的。例如某地群众特别是农村、老年群众不了解、不知道当地政务APP及服务功能,仍要花一整天时间翻山去乡政府做认证。
国家网信办报告佐证了部分政务APP存在重复建设严重、群众使用不便等问题,如46.2%和41.1%的受访网民反映“政务APP数量多,但功能单一”“政务APP功能类似、重复”等问题;39.9%的反映“多个政务APP需要填报相同的数据,重复填报工作量大”……
对此,2023年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后,经过整治政务APP重复建设现象有所缓解,但仍有顽疾存在。上个月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及新公布的《政务数据共享条例》,都提及规范政务APP,效果均可期待。
此外,还要针对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逐一采取整改措施。我们要意识到,政务APP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群众,既然如此,无论建设之初还是整改方向都应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只有充分了解群众办事需求,吸收专家等人建议,才能使政务APP更务实更便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务APP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其相关服务功能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然而,重复建设严重,既浪费公共财力,也增加基层负担,还消耗群众时间精力。特别是群众使用不便,这偏离了建设政务APP初衷,折射政务服务重“面子”而非重“里子”。
真正重“里子”的政务APP,应该是,群众需要哪些服务,政务APP就会提供哪些功能;群众使用中遇到哪些问题,政务APP就能做到及时解决。但现实情况是,即便进行过整改,但仍然与群众需求和期待有距离。这就需要以群众反映的问题为导向,进行彻底整改。
特别是新闻中群众提及的部分地方政务APP问题,更要引起当地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应该第一时间部署整改。而新闻中未被点名的地方政务APP,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也要及时对照主动整改,或者听取当地群众意见建议进行整改,避免政务APP“中看不中用”。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政务APP问题反馈及完善机制,既要为居民在线反馈问题提供便利,也要定期举办座谈会听取意见。同时,还应该强化管理责任,对于政务APP功能设置单一、不健全、不合理等问题,要通过完善考核、问责来倒逼尽责,最好让办事群众打分。
一言以蔽之,只有让政务APP彰显实用主义才能便民利民,杜绝形式主义。除了舆论监督揭示政务APP问题外,有关研究机构也要对这类APP加强监测和分析,指出问题作为整改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