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李晓东的《黄土窑黑沥青》,扑面而来的是混杂着黄土尘埃与矿井煤渣味道的记忆之风,这熟悉的气息瞬间将我拉回童年——我出生的小镇,在距离县城几十里开外的地方依山而立,虽面积不大,却热闹非凡。当读到书中描写的矿区生活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字的感染力,更有一种血脉相连的亲切感。
《黄土窑黑沥青》,李晓东/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在我孩提时期生活的小镇上,矿务局的生活区就像一个独立的小王国,他们有自己的食堂、学校、医院,甚至电影院。李晓东笔下那些在预制板上追逐玩耍、捏沥青当橡皮泥玩的场景,甚至煤矿工人的春节联欢,与我记忆中矿工子弟的生活如此相似,让我不禁怀疑,是否所有矿区孩子们的童年有着某种共同的基因密码。
书中那些关于“农转非”的记述,人们一方面欣喜于自己的“商品粮”户口本,一方面想念乡下,这种矛盾心理在李晓东笔下被细腻地呈现了出来,不是作为社会学的案例,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验。我记忆中的矿务局大院,正是无数个这样微小故事的容器,承载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通人的欢笑与泪水。
尤为触动我的是书中对矿区危险性的描写。我大姨家隔壁玲子的父亲在井下事故中遇难,整个矿区笼罩在一种无言的悲痛中,但第二天,其他矿工依然按时下井。这种面对危险的坦然与坚韧,在李晓东的笔下得到了最真实的呈现。他没有刻意美化矿工的生活,也没有过度渲染其中的悲情,而是以平实的笔触记录下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
《黄土窑黑沥青》有一些打动人的细节,是那些关于食物记忆的描写。就着碗沿热热喝进肚的和子饭,一直念念不忘的烤糕、麻花……零食永远对孩子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作者在文中写道,“在我对小时候的美食之记忆中,零食永远在第一位”,最简单最常见的给孩子解馋的干饼子、炒萁子,甚至一个“南瓜把”都能让他破涕为笑。噼里啪啦摇杏子的快乐,如武林高手一脚踩下皮脱核全的吃核桃的酣畅,第一次吃到姑父从北京带回来的茯苓夹饼和爸爸从矿上带回的橘子,从而对北京和南方有了具象化认知……读到这些段落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物质匮乏却充满期待的年代。李晓东用精准的笔触捕捉到了那个年代孩子们既匮乏又富足的精神状态——物质生活的简陋与想象力的丰沛形成奇妙反差,让今天的读者在莞尔之余,会不由自主地怀念那个虽然清贫却充满生命活力的年代。
李晓东用食物构建的记忆王国,不仅是个人的情感地图,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李晓东毫不避讳地描写童年的“黑历史”——那些现在想来令人羞愧的顽劣行径,读来却让我忍俊不禁。他写在麦秸堆里玩时,拖鞋陷进麦秸堆里。拖鞋是他从矿上带回来的稀罕之物,他一气之下差点把麦秸给点了。他用土坷垃“捅了马蜂窝”后,数不尽的马蜂像歼击机一样冲着他俯冲直刺时他的狼狈……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能就地取材找到游戏工具,无师自通地发明各种玩法,体验游戏乐趣。如惊险刺激的吊桥,预制板上的欢笑、水泥房里寻到的钢珠……这些童年趣事虽然难登大雅之堂,却是最真实的生活印记。李晓东的妙处在于,他不仅写出了事件的滑稽,更捕捉到了那种孩童特有的、不计后果的快乐,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看见自己童年的影子。
作为同样成长于20世纪70年代的读者,李晓东笔下的童年场景总让我产生强烈的代际共鸣。当他提着小桶捡焦炭,当他和小伙伴把家里的大钟向前拨指针大大过一回听钟声的瘾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缩影。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经历了从煤油灯到电灯、从露天电影到电视机的转变过程,这种集体记忆在书中被生动地唤醒。
李晓东用质朴而深情的笔触,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集体记忆的时光之门。那些关于黄土窑的乡愁、黑沥青的印记,不仅属于作者个人,更属于我们这一代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既忠实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集体面容,又细腻刻画了个体的生命纹理。在李晓东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普通人的坚韧与智慧,看到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孩子们的纯真与早熟,更看到了那个物质匮乏年代里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温情。
或许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快乐与忧伤,但李晓东用文字告诉我们:那些沾满黑沥青的童年并非需要美化的过去,而是锻造我们生命韧性的熔炉。那些在黄土与黑沥青间野蛮生长的童年,那些在匮乏中依然蓬勃的生命力,永远值得我们珍视与铭记。
《黄土窑黑沥青》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代人的精神档案。它让我们看清自己如何从黄土与黑沥青中走出,又如何在记忆的煤屑里,永远保留着最初的生命火光。在这个意义上,《黄土窑黑沥青》已经超越了文学的范畴,成为了一部记录中国社会转型的珍贵民族志。
(作者系书评人)
原标题:《从黄土与黑沥青中走出的人,永远保留最初的生命火光》
栏目主编:陆梅 文字编辑:何晶
来源:作者:欧阳华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