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号是国际臭氧日,之前世界气象组织还放了个好消息:2024年南极的臭氧空洞比前几年小了点。
但别高兴太早,要让臭氧层恢复到1980年的样子,南极得等到2066年,北极快些也得2045年,其他地方最快2040年。
说白了,咱们这代人这辈子都得盯着头顶这层“防晒伞”,它要是真破了,紫外线直接照到地上,皮肤癌、白内障得的人会变多,连地里的庄稼都长不好。
1
可能有人会问:《蒙特利尔议定书》都生效38年了,不是说99%的臭氧破坏物质都淘汰了吗?这话没毛病,这个1987年签的国际协议,简直是环保界的“教科书操作”。
就说咱们中国,30年里淘汰了50.4万吨破坏臭氧的东西,相当于少排230亿吨二氧化碳,差不多抵得上2021年全国一年碳排放的两倍多。
现在冰箱、空调里的氟利昂早不是老配方了,超市里那些泡沫包装也改了工艺,看着是挺顺利的。
但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格罗斯博士团队,最近发现个麻烦事:
南极极地涡旋里的氯化氢(HCl)浓度,每年冬天都在降,可现有的大气模型,怎么算都对不上这个数。
南极极地旋涡
直到他们给自家的CLaMS模型加了新的化学反应参数,这才算把拼图的一小块补上。
2
这事看着不起眼,其实说明咱们对大气的了解还差得远,就像医生看病,连化验单都读不明白,咋开药方呢?
更头疼的是,现在臭氧研究快“断粮”了。
美国政府把气候研究的钱砍了不少,连还在天上干活的卫星,都琢磨着提前“退休”。
这可不是小事啊!当年英国科学家要是没在南极守着观测三十年,臭氧空洞可能到今天都没人发现。
现在全球的监测网就像地球的“体检仪”,把它关了,不就等于蒙着眼睛走路吗?
有人说:既然协议执行得不错,等着它自己恢复不行吗?这话可太天真了。
大气这东西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二氧化碳多了导致全球变暖,跟臭氧的变化正搅和在一起,谁也说不清具体咋影响的。
就像你刚补好屋顶,又发现墙受潮了,不搞明白两者的关系,补了也是白补。
其实科学和政策配合着干,在臭氧保护这事上早有先例。
上世纪80年代,就是科学家把臭氧空洞的证据摆出来,才有了《蒙特利尔议定书》。
有意思的是,当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这位学化学出身的首相,一看科学报告就懂了,她一支持,协议才顺利通过。
这说明搞环保不能光靠情怀,得有实打实的数据说服当官的。
3
现在的问题是,观测设备都老了。
能测臭氧浓度的高光谱卫星,好多关键仪器都到“退休年龄”了,新的替代品还没接上茬。
地面监测站就更重要了,可经费的事一直没敲定。
格罗斯博士担心的是,要是不一直观测,以后就算大气出了新问题,咱们可能都不知道,就像当年臭氧空洞在南极藏了几十年,才被人发现一样。
说实在的,保护臭氧这事,人类以前干得挺漂亮。
1987年签约的时候,没人敢想三十多年后能淘汰99%的破坏物质。
但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就砍研究经费,等于打赢了仗就把碉堡拆了。
要知道,那些飘在大气里的氯氟烃,寿命长得很,就算现在一点不排,它们还得在天上折腾几十年。
今年臭氧日的主题是“从科学到全球行动”,说白了就是提醒大家:环保不是一锤子买卖。
格罗斯团队改模型那点事、给卫星投钱、甚至每个监测站的维护费,都是在给地球的“防晒伞”打补丁。
毕竟这伞就一把,没备用的。
咱们这代人得把观测这事扛下去,数据传下去,让2066年的人真能看见完整的臭氧层,别到时候让他们翻历史书时叹气:“当年其实有机会的,可惜没抓住”。
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变绿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