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火花镇的稻田里稻浪翻滚,火花大米迎来成熟季。村民韦小朵家的稻田还没来得及打米,群里的老客户就已经主动找上门来,“上新米的时候可一定要提前说。”这样的叮嘱,他最近听了不少。
“客户群里有210个人,都是常年吃我家大米的老主顾。”韦小朵笑着说,老客户追着“催新米”,大家认准的,正是火花大米实打实的好品质。在火花镇,他是小有名气的“新农人”,身兼短视频博主的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每天都把镜头对准自家稻田,从金黄稻穗随风摆动,到农户弯腰收割的忙碌场景,满是烟火气的丰收画面,很快吸引了各地网友的关注。
“现在根本不愁卖。”提及销售,韦小朵的声音响亮。他家种了30亩火花米,去年收成3万斤,每斤平均售价5元,光靠网络渠道就卖得一干二净。
火花大米的“圈粉力”,靠的是自然禀赋给的底气——地处低热河谷地带,340天无霜期,加上河谷里充沛的活水滋养,每一粒米都攒足了风味。“煮出来的饭,入口是细腻的香醇,嚼着还有股自然的黏糯劲儿。”说起这口感,火花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王君珺忍不住分享一个小故事:曾有消费者带着疑惑找上门,“泰国香米才3元一斤,你们凭啥卖5元一斤?”可尝过一碗刚焖好的火花米饭后,这位顾客不仅当场订购,后来还成了主动帮着推荐的“铁杆回头客”。
接过话茬,紫云自治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陆凯也补充道:“火花大米早就不是‘本地货’,曾经作为格凸河景区的特色伴手礼,送给远道而来的游客,成了一张能吃的‘紫云味觉名片’。”
过硬的品质,撑起了火花米产业壮大腰杆。近年来,当地政府更是主动搭台,修通灌溉渠、完善晾晒场,解决基础设施短板;组织农技员上门做病虫害统防统治、稻种选育等,打消种植户的后顾之忧。一步步下来,火花大米的种植规模越扩越大,全镇种植面积已达2.9万亩,亩产净重超1000斤,总产量达到14.5万吨。
紧扣“四季花果园,稻香火花镇”的发展定位,镇里又把火花精品大米产业向纵深发展。“地理条件卡着,火花大米没法短时间扩种,我们就不贪规模,转而把产业价值做上去,重点就是提升品牌影响力。”火花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彭金胜介绍。
当地政府并未直接参与销售推广,而是创新思路鼓励村民担任“乡村推介官”,有人拍摄短视频讲述稻田故事,有人开启直播带网友“云看”收割,让家乡的大米借助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不仅如此,火花镇政府还细致谋划保障举措,为种植户免费办理农业保险,今年更开展无人机操作培训,切实帮助农户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种植效率。
“如今镇里已有28家农户打通固定销售渠道,越来越多村民像韦小朵一样,把手机变成‘新农具’,借助线上平台为家乡代言。”王君珺说,从保量稳供到提质增效,从降本减负到品牌塑造,随着一系列举措层层落地,“火花大米”已逐渐成长为叫得响、传得开的地方特色品牌。
作者:杜延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