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7日,据巴基斯坦《黎明报》报道,沙特王储萨勒曼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利雅得签署共同防御协议,协议明确对任一签约国的外敌入侵或军事攻击,视为对两国共同攻击。
Z
长期以来,美国一边以安全保障为筹码,逼迫沙特在能源减产、地区事务上妥协,搞朝贡外交,一边对以色列的军事冒险视而不见,甚至纵容,这次空袭让沙特彻底清醒,依赖美国的安全承诺,岂不是等于把命运交给不可靠的盟友?于是接着中东便出现了一系列的动作。
9月15日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峰会在多哈召开,56个成员国罕见达成一致,不仅谴责以色列空袭,还推动暂停其联合国会员国资格。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与沙特外长在峰会上公开互动,这意味着长期对立的逊尼派与什叶派核心国家,正为了共同的地区安全利益放下分歧,这种集体觉醒背后,是沙特通过协议传递的信号,中东国家不再需要依附外部大国,而是可以靠自身合作构建安全屏障。
对以色列来说,这无疑是坏消息,此前它靠美国支持在中东单打独斗,如今面对的可能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的联合制衡。
除了以色列外,要说谁不想让协议出现的,就属印度了,过去几年,印度也一直想联合以色列、阿联酋,在中东构建围堵巴基斯坦的包围圈,还试图通过能源合作、投资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但沙特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同盟,让这个计划彻底落空,巴基斯坦总理办公室随后发布公告,宣布关闭与印度的部分边境口岸、暂停双边贸易,直接以实际行动回应印度的围堵。
更关键的是,沙特作为中东能源大国,其态度变化可能影响印度的能源进口合作,这对高度依赖中东石油的印度来说,无疑是双重打击。
巴基斯坦近年来的军事现代化,比如列装的哈立德主战坦克、J-10战机,核心装备都来自中国,有人猜测,协议签署后,巴基斯坦可能进一步采购中国歼-35A隐形战斗机,以应对以色列的空袭威胁。
沙特王储在协议签署后明确表示希望中方参与海湾安全结构重组,这与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高度契合,中国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支持各国自主构建安全体系,这种理念正好符合沙特等中东国家摆脱外部控制的需求。
于是,一种沙特出资金、巴基斯坦出力量、中国出装备技术的三角合作模式逐渐清晰,这也让中东的军事供应链,开始从美式主导转向多元选择。
不过,协议要真正落地,还得面对不少实际挑战。
首先是军事协同问题,沙特军队长期使用美式装备,而巴基斯坦以中式装备为主,两种体系的兼容、两军的联合训练,都需要时间磨合,其次是美国的反制,美国可能会通过限制武器零部件供应、施压海湾国家等手段,干扰协议执行,而且沙特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投入,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油价,一旦油价下跌,沙特的财政能力会受限,最后,巴基斯坦国内如果后续出现政局变动,协议的执行节奏可能会受影响。
说到底,这份协议的意义不止于沙特和巴基斯坦结盟,过去由美国主导、靠外部大国掌控的安全模式,正在被各国自主合作的新范式取代。
当地区国家能自己掌握安全主动权,或许才能真正实现长期稳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