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清朝宫里但凡被皇帝宠幸过的妃子,第二天走路都要人搀扶。
你以为是身体原因?其实不然。从服饰到礼仪,从安全到权力,每一件事情都在告诉我们,清朝的后宫制度,就不是我们现代人能理解的。
敬事房——皇帝也不自由的地方
晚膳后的银盘仪式,决定了一个女人的命运。
每天傍晚,当紫禁城的钟声响起,敬事房总管太监就会端着一个大银盘走向养心殿。盘子里整齐摆放着几十块绿头牌,每块牌子上都写着一个妃子的姓名。
这就是传说中的"翻牌子"。
皇帝如果没兴致,说声"去",今晚就独自过夜,如果看中哪个,就把那块牌子翻过来,背面朝上。就这么简单的动作,决定了一个女人今晚的际遇。
被选中的妃子会立刻接到通知,她必须马上沐浴更衣,然后脱光所有衣服。
对,你没听错,清朝的侍寝制度规定,妃子必须一丝不挂地被太监用大披风裹起来,像货物一样扛到皇帝的寝宫。
为什么要这样?安全。
明朝嘉靖皇帝差点被宫女勒死的事件,给清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女人可能藏武器,衣服里可能有暗器,最保险的办法就是让她们什么都不穿。
妃子被抬到龙床前,太监扯掉披风,她要从皇帝脚下爬进被窝,对,是爬,不是走。史书记载:"妃子赤身由被脚逆爬而上。"
这画面,想想都觉得屈辱。
太监们退出房间,在外面等着,时间一到,总管就在门外高喊:"是时候了!"皇帝不理,再喊一次。最多三次,皇帝必须结束。
连做那事的时间都被严格控制,大概30分钟。
结束后,妃子还得从皇帝脚下倒着爬出来,不能转身,不能让后背对着皇帝,太监再次用披风裹好,扛走。
总管最后还要跪下问:"留不留?"
皇帝说"不留",太监就在妃子身上某个穴位按一下,让"龙精"流出来,相当于古代版紧急避孕。说"留",就在册子上记下时间,作为日后怀孕的证据。
你觉得做皇帝很爽?看看这套流程,跟去妓院有什么区别?
花盆底鞋的秘密
走路摇摇晃晃的妃子们,脚下踩着的是政治工具。
清宫剧里,妃子们都穿着一种奇特的鞋子,花盆底鞋。鞋底高达5到15厘米,木质的,关键是在鞋子正中央,不是后跟。
这设计简直反人类。
这就像你踩着一根木头走路,重心全在脚心位置,稍微不注意就会摔倒。《还珠格格》里小燕子穿花盆底鞋东倒西歪,那不是演技,那是物理定律。
为什么要穿这种鞋?
第一个原因是身份象征。满族入关后,拼命推行自己的服饰制度,汉族女人缠足,满族女人不缠,花盆底鞋就是满族贵族女性的标配。
只有一定品级的妃嫔才能穿,普通宫女?想都别想,你见过洗衣房的丫头穿高跟鞋洗衣服吗?
第二个原因更深层,那就是控制。
穿着花盆底鞋的女人,行动能力被大大限制,她们走路必须小心翼翼,必须有人搀扶,必须依赖别人。
想跑?跑不了。想快速移动?做梦。想藏武器伤害皇帝?光是保持平衡就够她们忙的了。
更狠的是,这种鞋还影响走路姿态。
穿花盆底鞋的女人必须迈小步,身体略微前倾,显得娇弱无力。这种步态被称为"花盆步",看起来优雅,实际上是被束缚的象征。
史料记载,宫女们要专门训练几个月才能穿着花盆底鞋"健步如飞"。注意,这里的"健步如飞",是相对而言的。
所以妃子们走路需要搀扶,不完全是侍寝的原因,更多是因为脚下这双鞋。
等级森严的搀扶学问
在清朝后宫,连被谁搀扶都有严格规定。
清朝后宫分八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每个等级的妃嫔,享受的搀扶待遇都不一样。
皇后出行,至少四个宫女搀扶,前后左右各一个。皇贵妃两个,贵妃一个半(一个主搀扶,一个辅助)。再往下,就只能是象征性地轻扶一下。
连搀扶的手势都有讲究。
高等级妃嫔被搀扶时,宫女的手不能直接接触主子的身体,必须隔着衣服,而且只能轻扶手臂,低等级的,宫女可以直接抓住胳膊。
这些细节,全都写在宫廷礼制里。
搀扶的时机也有规定。平时在自己宫里,妃子们可以正常走路,外出觐见、参加仪式,必须有人搀扶。特别是刚侍寝完的第二天,更要装出娇弱的样子。
为什么?因为这是"受宠"的证明。
一个妃子如果侍寝后第二天还活蹦乱跳,别人会怎么想?是不是皇帝没用力?是不是她没有尽心服侍?
所以她们必须表演,必须装出身体不适、步履蹒跚的样子,必须让全宫的人都知道昨晚皇帝临幸了她。
这种表演,既是炫耀,也是自保。
在后宫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一次侍寝都是政治事件,其他妃子会嫉妒,会报复,会想方设法陷害你。
展示自己的受宠,就是在宣示自己的地位,告诉其他人我有皇帝撑腰,你们最好别惹我。
但这种炫耀也是有风险的,太过张扬,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太过低调,又显得不受重视。
所以需要搀扶的"恰到好处",既要让人看出你昨晚侍寝了,又不能太过分。
这就是清朝后宫女人的生存智慧。
一套完美的控制系统
现在你明白了吧,搀扶不是关怀,是控制。
清朝统治者设计了一套近乎完美的后宫控制体系。从物理层面到心理层面,从服饰到礼仪,从行为到思想,全方位无死角。
花盆底鞋限制了她们的行动能力,复杂的侍寝流程剥夺了她们的尊严,严格的等级制度制造了内部矛盾。
最狠的是,她们还要主动配合这种控制。
为了显示受宠,她们主动装柔弱,为了维护地位,她们主动遵守礼制,为了生存,她们主动成为这个体系的维护者。
这比强制控制更可怕,当被控制者主动维护控制体系时,这个体系就牢不可破了。
清朝皇帝也是这个体系的囚徒。
康熙后来修建圆明园,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逃避紫禁城这套繁琐的制度。在行宫里,他可以相对自由地跟妃子们相处,不用受敬事房的监管。
但这种逃避,恰恰证明了制度的强大。连皇帝都要通过"出宫"来获得自由,可见这套体系多么严密。
乾隆六下江南,嘉庆、咸丰常住圆明园,都是在逃避。只有同治皇帝,实在受不了了,跑到八大胡同寻找刺激,结果染上梅毒,一命呜呼。
这个悲剧性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说明任何政治制度,当它过分压抑人性时,都会产生反弹。制度可以控制行为,但控制不了人的内心需求。
今天我们看清朝后宫的这些奇葩规定,觉得不可思议。那些妃子们为什么要配合这种屈辱的制度?为什么不反抗?
因为她们别无选择。
在那个时代,女人的价值完全依附于男人,进了后宫,就是皇帝的附属品,反抗的代价是死亡,配合的回报是生存。
所以她们选择了配合,选择了在这个变态的体系里寻找自己的位置,争取自己的利益。
她们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相关权威媒体报道:
《光明日报》2019年报道《清代宫廷制度研究的新进展》,详细介绍了清代敬事房制度的历史文献依据
《中国文物报》2020年刊登《清代后宫服饰制度考证》,专门分析了花盆底鞋的文化内涵和政治功能
故宫博物院官网发布《清代宫廷女性生活研究》系列文章,基于大量清宫档案还原了真实的后宫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