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今天影市最炸的事,肯定是《731》首映啊——票房直接炸锅了,但口碑这事儿,现在还没个准信儿。
早上9点18分开密钥,截至发稿已经轰下1.2亿票房,预售早在9月17日就突破1.2亿,成了今年春节档后首部预售破亿的影片。想看指数更是夸张,直接飙到454万,把《唐人街探案3》的纪录甩在身后,猫眼平台直接给它标上“想看人数第一”的红标签。院线经理跟打了鸡血似的排片,首日24.5万场直接刷新影史纪录,排片占比近7成,上海部分影院甚至全天只排这一部,连IMAX厅都被包场预订到深夜 。这阵仗,连春节档的《哪吒2》看了都得抖三抖。
可有意思的是,首波观众反应特别反常。哈尔滨首映礼上,全场观众几乎鸦雀无声,放映结束后掌声雷动,但大多数人沉默着离场,没像往常那样掏出手机猛发朋友圈。有观众说“后劲太大了,愤怒和感动搅在一起,走出影院半天缓不过神”,还有人提到“那些红色编号吊牌太戳人,3000多个名字挂在那里,像一道永远愈合不了的伤疤”。目前豆瓣短评只有零星几条,一条高赞评论说“超出预期,不是单纯罗列暴行,而是通过普通人的挣扎让历史活过来”,最后那句“天堂不会再有日本了”直接冲上热搜 。
反而是成龙大哥的《捕风追影》成了意外赢家。这部蝉联30天日冠的动作片,总票房11.47亿,豆瓣评分8.2,创下成龙从影以来口碑新高。71岁的大哥在片中真打实斗,飞车、跳楼全不用替身,连东南亚市场都杀疯了,新马泰票房仅次于《鬼灭之刃》剧场版。有观众调侃:“成龙这次输给《731》不冤,毕竟历史的重量谁也扛不住。”
其实《731》的情况特别典型:题材重、意义大,营销也到位,可观众现在越来越挑,不是靠“历史伤痛”就能随便买单的。
你看之前那些预售爆但口碑崩的电影,比如《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日2.62亿,第二天直接跳水95.8%;《新喜剧之王》首日2.74亿,第二天剩1.08亿——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训。《731》要是想避免重蹈覆辙,就得在商业和严肃之间找平衡。导演赵林山这次拼了老命——耗时10年走访、搜集史料,跨国取证,连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金成民都亲自顾问,每个实验场景都要对照档案反复打磨 。但观众要的不是“情绪宣泄”,是“好好讲故事”——比如有没有拍出731部队从“人”变成“恶魔”的过程,有没有让受害者不再是符号化的数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
再说国庆档,现在都乱成一锅粥了。易中天编剧的《三国的星空》、黄渤的《浪浪人生》、邓超的《刺杀小说家2》已经官宣定档,其中《刺杀小说家2》想看人数快30万,妥妥的档期种子选手。但成龙的《熊猫计划2》、檀健次的《震耳欲聋》、冯小刚的《抓特务》还在观望。
业内人士透露,这些片子其实都在等《731》的口碑——要是《731》能持续逆跌,他们就推迟上映;� �是口碑崩了,立马官宣进国庆,来一场“捡漏大战” 。这哪是单纯的票房竞争,分明是一场心理博弈,就像导演赵林山说的:“历史不是筹码,而是照妖镜。”
不过话说回来,《731》能不能成,从来不是靠预测或者阵容,甚至不是靠题材,就是靠观众走出电影院之后愿不愿意说一句“值得看”。现在首波口碑就像个引子,接下来要是持续有观众说“镜头语言震撼”“叙事有深度”,那票房肯定能逆跌;
要是普通观众开始吐槽“节奏拖沓”“煽情过度”,那就算开头再炸,到国庆档也得没影。
导演赵林山在首映礼上泣不成声,说“这个首映必须在哈尔滨,它是一种告慰”——这种使命感能不能转化为观众的共情,就看接下来的口碑发酵了 。
现在大家都在等,等豆瓣短评慢慢铺满,等更多观众分享观后感,等时间给答案。毕竟电影这事儿,从来都是“内容为王”,就算你营销玩得再花,也不如观众一句“值得看”管用。就像《731》里那些红色吊牌,真正能留在观众心里的,不是数字,而是背后那些不该被遗忘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