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子友(山东日照)
知道会稽山,远是因学书王羲之《兰亭集序》,上有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近则因开启“全国名山之旅”行程,在查阅名山资料时,始知我国名山除“五岳”之外,还有“五镇”,而会稽山就是五镇中之南镇。而要爬会稽山,则更有“地利”之便。
(2015)6月18日,即乘在诸暨小住之便,前往登之。
这是一个当地“梅雨季节”中难得的不“梅”的一天。早6时即从诸暨客运站出发,不到一小时便到达绍兴客运站,出站时问工作人员“去会稽山怎么坐车”?“会稽山景点有多处,你去哪一处”?工作人员的这一反问,使我始料未及,随机应答“最有名的一处”。那位工作人员打量了我一下,又用本地话和边上的同事交流了一下后,告诉我“你指的是大禹陵,从这里坐33路到绍兴中学南门转2路就可到达”。
噢,大禹陵、会稽山原来是一个地方。这在我的脑海里快闪了一下之后,即按其所指,顺利到达。是时已到8点钟了。
未进景区,便遥见路侧立一山石,上书“会稽山”,过后迎面一石牌坊大门,上面横书“大禹陵”,这不是进一步验证了我当时的判断吗?继续前行,两侧排列着一些叫不上名字的石象生,象征着帝王陵墓的礼仪。过一石桥,就是正式的大门,边上立有标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禹陵”。进大门正前方路中一亭,亭中一石碑,竖刻“大禹陵”三个大字。再往前拾阶而上,是一大殿,上书“享殿”,为现代仿古建筑,登山之路需绕行殿后。
殿后登山路侧立一石刻,上书:
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一一《史记.五帝本记.第一》
上图(阶梯上刻字):第一百级
[ 禹像游步道 共九百五十七级 ]
过此碑,方为正式登山的台阶,上刻“禹像徒步九百五十七级”。之后,每上一百级,都有数字注明。一路上行,两边茂林修竹,清翠欲滴,蝉鸣鸟啼,不绝于耳。空气潮湿闷热,走不几步,便大汗淋漓。
这样上至三百级处,路边又出现一石刻,记载大禹之功绩:为夏朝立国之君;封禅、娶妻、记功、归葬,一生之中四件大事都发生在会稽山……
之后,过“绪之禹迹”山门,便是“禹定九州”碑及九州地图。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雍州,并分别标明了所在的位置图。这些州名,大部分沿用至今,古今对比,使观者一目了然。
上图(台阶上刻字): 第九百五十级
[ 禹像游步道共九百五十七级 ]
登到山顶,台阶上标志有,第九百五十级,再上七级就到达山顶。山顶上,左边有新建的“禹绩台”,登到二层北望,可一览绍兴市区,南望则是苍山层层。山顶的右侧,是一尊大禹的塑像,手持铁铲,眺望远方,高大英武。
享殿,因上山时没有停留,下山时驻足浏览。这是为祭祀大禹而建,大禹陵的主体建筑,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融合了中式建筑的主要元素,红墙绿瓦,飞檐翘角,庄重典雅。
享殿下,有禹陵、禹祠、禹庙古建筑群。其中禹庙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现存建筑为明末清初,江南建筑风格。庙前设禹池和告成桥,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岣嵝碑、午门、拜厅,其中正殿高24米,内置大禹立像。
古建筑群依山势逐渐升高,左右对称,布局精当,内有大禹下葬工具的窆石、汉唐至宋元历代碑刻60余通,记载大禹治水事迹。
登顶会稽山,从山下到山上,再从山上到山下,从山上的大禹塑像到山中的禹定九州,再到山下的禹陵、禹庙、禹祠,一路走来,了解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感念大禹的丰功伟绩,充分领略了大禹文化的丰富内涵,体验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会稽山,是一座大禹文化之山,它与“五镇”有关系吗?
当下山至“享殿”处时右行,在一片古建筑群中,我走进了“五镇展览馆”。馆内有丰富的资料,分别介绍了“五镇”的缘起、现状、文化内涵、五镇真形图等。粗略看了一遍,便对“五镇”的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由于“地利”的关系,曾不只一次到过绍兴,其中的名胜古迹也都基本看过了,但却无缘到大禹陵一游。想不到这次为登会稽山,而同时也把大禹陵游了一遍。真是一举两得,不亦乐乎!
2015.6.15 游览
2025.9.18整理于泉城济南
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军转工,中铁十四局退休。
编辑:夏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