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9月18日消息,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郑泉水院士领衔创办的深圳清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力技术”)宣布完成亿元级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深圳前海方舟领投,中科创星、中国互联网基金、成都科创投、上海天使会、涌铧资本等多家机构共同参与。在当前创投市场整体略显冷清的背景下,一个早期项目能够逆势获得如此大规模的融资,实属罕见。
二十年技术积淀,实现产业化突破
自超滑是指在无润滑剂条件下,两固体表面直接接触并相对滑动时,实现近乎零磨损、静零摩擦和极低摩擦系数的极限物理状态。这项由郑泉水院士团队在清华大学开创的前沿技术,为解决微尺度器械运动中的摩擦磨损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路径。
2002年,郑泉水院士与合作者在理论层面预测了碳纳米管在特定条件下可实现极低摩擦,并提出首个自超滑器件理论模型----多壁碳纳米管十亿赫兹振荡器,为自超滑技术的实际研发奠定了信心。历经十年攻关,2012年,郑泉水院士团队在实验室中成功观测到大气环境下的微米尺度自超滑现象。
科学突破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自超滑技术从实验室推向产业化。2019年,在深圳市和坪山区的支持下,郑泉水院士及团队创办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并依托深圳力合天使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投资,创立了深圳清力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自超滑技术的应用开发与产业落地。位于深圳坪山高新区产学研基地里的自超滑团队平均年龄仅31岁,正全力推动这项历时二十年孵化的“根技术”重塑产业格局。
“公司成立以来,技术和产品研发过程中遇到诸多挑战,但在郑院士的带领下,我们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开放创新,审慎求证,快速迭代,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一位团队核心成员表示。目前,团队已成功制备出世界最大尺度的毫米级自超滑材料,并开发出基于AI的小批量自超滑副转移和构筑系统。
三大核心产品,推动技术落地
在清力技术运营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紧张调试一批精密的微机电系统。这些微型装置虽小,却承载着可能变革多个行业的底层技术。
“我们实现了固体接触界面近零摩擦、零磨损的目标。”研发负责人展示了最新研制的自超滑MEMS射频开关。该器件体积小于米粒,具有极低的信号损耗,线性度指标较传统半导体开关提高数十倍,有望成为下一代无线通信基站射频开关的主流解决方案。
清力技术自主研发的自超滑微动发电机,刚荣获2025国际物联网展会创新产品金奖。该产品有效解决了传感器取电难、维护成本高的行业痛点。研发负责人指出“传统微发电机因摩擦导致寿命短、效率低,采用自超滑技术后,产品可实现超长寿命和高输出功率密度。广泛应用于智慧电网、智慧机场及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为物联网设备提供革命性的自供电解决方案。”
同时,清力技术研发的微特电机产品样机使用寿命已达到全球领先,未来有望为人形机器人等高端装备提供新的技术选择。
这三款核心产品样机的推出,标志着清力技术正式构建影响亿级用户的自超滑产品生态,将持续推动创新应用的涌现。
“自超滑+”技术赋能,开启产业新篇章
放眼当前的创投市场,具备清华、中科院等顶尖院校背景的硬科技项目日益受到资本青睐。清力技术此轮融资获得多家具备高校背景的产业资本投资,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写照。
“我们看好该项目不可替代的学术基因和产业化前景。”一家投资机构代表表示,“自超滑技术是典型的开辟新领域的源头创新,具备根技术的属性,技术壁垒高和商业想象空间巨大。”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清力技术的技术壁垒令人印象深刻:研发团队拥有国内外专利188项,近十年自超滑研究成果占该领域国际顶刊文献的48%。同时,该公司正在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运营着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和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为技术转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业界认为,自超滑技术正逐步发挥“根技术”的辐射效应,在精密机电、下一代通信、人形机器人、微能源等前沿领域展现出强劲的赋能潜力,有望不断孵化出新产品,创造显著经济效益。
在硬科技创新的长周期中,深厚的基础研究与产业结合,已成为推动硬科技创新的重要路径。当高校的原始创新与产业资本的敏锐洞察相互碰撞,一场静悄悄的技术革命正在发生。可以预期,随着更多高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场,中国原创技术将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提升影响力与竞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