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要选一款武器来代表二战,没有比“虎式坦克”更合适的了。(当然,“小男孩”也是可以的。)
早在本世纪初,大量的二战题材军事游戏,就以“虎式”“虎王”作为封面。
客观来说,“虎式”外形硬朗,气质霸道,加上二战时战绩骄人,确实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
该坦克在1942年诞生,引起了著名的“虎式危机”。
苏军的T34坦克无法抵挡“虎式”88毫米主炮,要不是有绝对数量优势,库尔斯克会战胜负未知,1943年的东线战场会发生剧变。
苏军对“虎式”的评价很高,于是加快了T34的迭代研发。重型坦克“IS”系列也迅速投产,就是为了挡住1942-1943年的“虎式危机”。
欧洲的战报当年没有秘密可言,美国、英国也开始关注重型坦克和新型坦克炮。
甚至连日本,都对“虎式”非常着迷。
当时的日本深陷中国、太平洋两大战场,日本陆军的坦克在亚洲还能横行,在西方坦克面前就不够看了。
所以,日本陆军对“虎式”十分着迷,曾派人去德国进口“虎式坦克”和原装图纸。这段故事鲜为人知,2017年后才因一些历史照片曝光,被史学界关注。
当年,日本人看了坦克,交了重金,结果却被纳粹德国涮了——钱收了,货不发。
此事算是二战轴心国贸易的代表,那么在1943年,日本人为什么要买“虎式”?该计划细节如何,两国又是怎么讨价还价的?最后德国为什么拿了钱不办事?
【一】美军吊打日军,大本营向德求援
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是哪个?
有人投德国、有人投苏联,但正确答案其实很明显,就是美国。
二战的所有参战国,要么陆军强,要么海军强,只有美国能两者兼顾。
美军对轴心国的评价里,德国陆军是强大的对手,而日本陆军,是疯狂的对手、难缠的对手。
太平洋的日本陆军谈不上强大,除了1941年末开始的那波偷袭外,他们从未在正面战斗打败美军,大都是采取守势,以碉堡、坑道反击美军。
日军不是不想和美军正面对碰,是实在打不过,真的没办法。
当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菲律宾美军的确不堪一击,训练差、装备差、士气差。麦克阿瑟也不护犊子,坦言:“远东美军并未做好战斗准备。”
注意麦克阿瑟的话——美军不是打不过日军,是没做好准备。
所以打1942年瓜岛战役开始,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整顿完毕,杀回西太平洋,日本陆军就发现自己完全不是对手。
美军师一级的火力,是日军师团的5倍以上,双方的自动武器、大口径火炮不在一个量级。一个营的陆战队,就能挡住日军联队,甚至将其击溃。
瓜岛战役在1943年初结束,日军登岛部队主力,精锐的第2师团伤亡惨重。全岛日军3万出头,死了2万人,第2师团彻底失去战斗力。
日军战死不过几千人,大部分是饿死、病死。之所以会病饿而死,就是因为打不过,又跑不掉,最后被雨林吞没。
瓜岛打完,日本陆军着急了。
参谋本部预测,照这个趋势,美军会在一两年内打入自己的“绝对国防圈”。
日本陆军细数手上的武器,除了轻武器外,火炮、坦克都不是美军的对手。
尤其是坦克,日军的“九七式中战车”“九五式轻战车”,在全世界都是二流产品,还留在战前水平。
陆军省决定引进新武器充实军力,他们的盟友德国就有世界最好的坦克。
日本政府在1943年4月通知德国:日本希望购买德国的“虎式”坦克,并引进全套图纸。
要是“虎式”不卖的话,“豹式”也可以。
德国相当重视这个信息,陆军武器局成立了工作组专门对接,甚至把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请到了前线去。
【二】虎式坦克是德国骄傲,得加钱!
大岛浩在德国工作多年,以前是武官,后来变大使,深受德国政府高层的信任。
德军当时主力都在苏联境内,“虎式坦克”产量不高,每一台都被送到了前线。
大岛浩在德军邀请下坐上火车,前往苏联境内的东线战场,观看国防军第502重装营的“虎式坦克”训练。
1943年6月7日,大岛浩带着武官和护卫来到这里,爬上“虎式”,感受了一下这台钢铁巨兽的威猛。
回去之后,大岛浩给东京拍电报,盛赞“虎式”是陆战王者,世界第一坦克。日军决定派陆军军官来德国考察,顺便讨论价格。
1943年7月,日本陆军的一个军官团来到欧洲,先前往苏联境内看了“虎式”的作战演习。
陆军军官感慨,该武器和日军现役坦克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这头50多吨的钢铁巨兽,正面装甲、炮塔装甲都在100毫米以上,还扛着88毫米的大炮。毫不客气地说,它可以轻松消灭几十辆日本坦克,自己毫发无损。
随后军官们和大岛浩一起前往德国亨舍尔公司,观看“虎式”的流水线,德国强大的工业让日军叹为观止。
9月初,日本政府向德国政府下单一辆虎式,并希望配套引进“虎式”的图纸,以及弹药、配件的加工资料。
别看日本只买1辆坦克,这已经是德国网开一面了。
“虎式坦克”的工艺复杂,造价高昂,产量极低。
德国陆军自己都不够用,东线个个装甲师都在讨要“虎式”。给日本的一辆,还是元首拍板,在生产计划外额外下单的。
盟友毕竟是盟友,德军和亨舍尔公司讨论后,把底盘编号“250455”的全新“虎式E型坦克”卖给日本。
亨舍尔公司报价64.5万帝国马克,折合20多万美金,是德军自用“虎式”的一倍,能买5辆苏联的T34。
是的,看似不会做生意的德军,出售“虎式”时,加了整整一倍的价钱。
但算盘打一打,我们会发现这也无可厚非。
“虎式”可是德国陆军的骄傲,是德国人眼中的陆上最强坦克。德军自己都不够用,怎么可能贱卖?
且配套出售图纸、组装工具、配件、弹药,这服务去哪找?
按照档案,除完整车体外,德国卖了履带4根、炮台和车身工具2套、Fu5无线电系统2套、光学观瞄设备2套、冲锋枪1把。
还有88炮弹药100发、机枪弹5000发、冲锋枪弹200发。
加上封装费用,陆地运输费用,以及派出工程师前往日本指导,价格贵点无可厚非。
1944年初,属于日本的“东瀛虎式”装上火车,运往法国西部的波尔多港。日本打算在这里将“虎式”装船,运回日本。
可是德国人表示,现在运输风险太大。因为英美盟军已经封锁了北大西洋,德国的军舰和运输船无法出港。
1943年夏天开始,因为盟军反潜手段的增加,短短半年内,德军损失上百艘潜艇,逼得邓尼茨停止大西洋潜艇战。
大西洋的控制权在英美手上,德国人不敢冒险把“虎式”装船运输,否则要么被击沉,要么被俘虏。
日本人提出:不行就派人来法国,就地研究“虎式坦克”。
德国人也不同意,因为这和合同的保密细则不符。无奈之下,日本人选择等待,双方约定在1944年冬之前启运坦克。
日本当时有个计划,用自己即将服役的巨型潜艇“伊400”来德国运输“虎式”。该潜艇是二战最大的潜艇,水下排水量6600多吨,空间很大,且能完成欧亚直航。
这个计划很靠谱,可日、德没想到的是,没几个月,“诺曼底登陆”开始了。
【三】德国人做生意,其实很老实
1944年6月,盟军出动百万大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发起登陆作战。
德国回到了一战的老路——两线作战。
盟军在西线给了德军巨大压力,这时候运坦克什么的,都被德军抛到九霄云外。战事吃紧,德国政府告知日本政府,德军要“征用”这辆“东瀛虎式”。
日本政府也没什么好说的,他们害怕德国会快速投降,只能同意被征用。
这辆在波尔多的“虎式”,被编入纳粹党卫军的一个装甲营,参加了西线的一系列战斗,最后被盟军击毁。
合同签了,65万帝国马克的钱付了,坦克最后被德国人自己开走,报废,日本人这笔生意算是亏到了姥姥家。
用网友的话说,这简直是二战的“电信诈骗”。
后来一直有阴谋论,认为是德国人故意不给日本坦克,甚至有纳粹元首亲自下令,不许给日本人坦克的说法。
但这些说法并没有历史依据,因为纳粹元首当时被两线夹击搞得焦头烂额,正在谋划西线反击。卖一辆坦克这种小事,不至于让他亲自嘱咐。
而且老实说,德国对日本一直很大方,属于是能给就给。日本人也心里有数,所有没有多加苛责。
整个二战,日本和德国的交流其实从未停止,在战争白热化时期,两国军队通过潜艇交流,日本称为“柳输送”。
日本用大型潜艇跨越半个地球前往德国,拉去一些战略物资,换来了德国的武器设计图、发动机、密码机、光学仪器。
甚至连德国在二战末期的大成之作——喷气式飞机、巡航导弹,都连图纸带实物一股脑送给了日本。
1945年春天,德国战败之前,甚至把自己储存的一部分“铀元素”送给了日本。
所以德国对日本,确实是坦坦荡荡,没必要耍什么手段。
日本人就看得很开,他们觉得“虎式工作”的失败,纯属倒霉而已。
虽然没有引进“虎式”坦克,但一些图纸资料,用微缩胶卷形式送了出去,德国的坦克技术大大影响了日本。
战争最后两年,日本推动三式、四式、五式中战车的研究或制造,其中三式基本投产,其战斗力比九七式中战车高了不少。
但在西太平洋,日本最后的战争局面,其实和陆军的关系真的不大了。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最大的问题,是海军覆灭。
在瓜岛陆战、海战、空战全部失败后,日本联合舰队对美国舰队再无一战之力。
到1944年马里亚纳海战结束,联合舰队精锐尽丧,沦为鱼腩,战争的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
就算日本的三式、四式等坦克出炉,甚至真的从德国引入“虎式”,仿造“虎式”。这些坦克也只能留在本土,无法支援海外作战。
且以日本孤岛的资源,这些坦克没有油料,能否开动都是问题。
所以在后世小说、漫画、游戏里出现的“东瀛虎”,注定是一场梦,且是注定失败的梦罢了。
参考资料:
1.《“战车王国”的象征——PzKpfw VI“虎”I式重型坦克》佚名
2.《虎,虎,还是虎!这三台下放到6的虎式认得吗?》佚名
夭折的“东瀛虎式”:二战日军赴欧买虎式坦克,为何钱、货两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