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鲁中晨报报道,在俄乌冲突持续三年多之后,东欧的天空再次被无人机搅动得暗流涌动。波兰与罗马尼亚接连报告发现俄军无人机进入本国领空,甚至在农田里打捞到残骸。对于长期依赖北约安全伞的东欧小国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小事。消息一出,布加勒斯特的议会立刻表态,将会把情况正式通报给北约指挥部,还要求联盟在东翼加大防空部署。很快,法国、捷克都宣布参与波兰的所谓“东部哨兵行动”,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的空军力量也在表态跟进。看上去,一场新的“多国空军联合巡逻”正在欧洲东部边境成型。
罗马尼亚之所以格外紧张,有其历史与现实背景。这个国家与乌克兰共享数百公里边境,从黑海一直延伸到多瑙河三角洲,地形复杂、防控压力巨大。罗马尼亚空军规模有限,老旧米格-21早已退役,现役的F-16数量不多,还要分担黑海方向的巡逻任务。一旦俄乌战火有外溢,罗马尼亚极有可能成为第一道火线。于是,把责任推给北约,要求盟友兜底,就成了自然的选择。
波兰的焦虑则更多在政治层面。这个国家自诩东欧“反俄桥头堡”,不仅接收了大量美军,还在对外宣传自己是北约防线最坚实的盾牌。问题在于,波兰的安全诉求往往夹杂着经济盘算。前不久,因担心白俄罗斯口岸安全,波兰一度关闭通道,导致中欧班列运输受阻。可在中国出面沟通后,华沙又转身承诺保障线路畅通,换取农产品出口和新能源合作。波兰一边指责俄罗斯的威胁,一边又算着账本,这种双重姿态,恐怕北约盟友们心里也清楚。
面对这种局面,北约表面上展现团结,但内部分歧清晰可见。欧洲国家坚持要支持乌克兰到底,他们担心所谓“多米诺骨牌效应”,若基辅倒下,下一张可能就是摩尔多瓦、波兰或波罗的海三国。美国的态度却耐人寻味,华盛顿愿意用援助延长冲突,用乌克兰的消耗换取俄罗斯的削弱,可要让美军亲自上场,尤其在东欧小国的领空和俄军硬碰硬,意愿就大打折扣。特朗普阵营甚至公开表示,欧洲的麻烦应该由欧洲自己负责。
北约的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本是东欧小国的安全底牌。可现实是,每次出现无人机事件,北约只是口头谴责、象征性出动战机,并未真正触发条款。说到底,这是一种“口惠而实不至”。布鲁塞尔可以发布声明,巴黎可以派出几架战机,但真要跟俄罗斯打正面硬仗,谁都心里没底。
俄罗斯的反应则是“否认加反击”。莫斯科一口咬定无人机不是他们放进去的,甚至反指是乌克兰的“挑衅嫁祸”。与此同时,俄罗斯和白俄罗斯高调举行“西部-2025”联合军演,场景模拟遭遇侵略后的联合反击,还释放核力量合作的信号。这种动作,就是要告诉北约:不要以为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消耗,就没有余力在其他方向开新局。白俄罗斯在其中的角色也耐人寻味。卢卡申科政府因制裁和孤立已被迫紧紧绑在俄罗斯战车上,核武合作、军事联演都在强化莫斯科的战略纵深。对于普京来说,这是关键时刻的“援手”,既能稳住后方,也能向北约释放威慑。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近期突然宣布取消对白俄罗斯航空公司的部分制裁。这一步棋表面上是经济操作,背后却可能有试探意味。华盛顿既要保持对俄白的压力,又不想把他们彻底推向死角,留下一点模糊空间,方便未来操作。对欧洲小国来说,这更显得局势扑朔迷离:他们越是想拉拢北约全面介入,美国越是保持战略上的暧昧。
这场无人机风波,折射出俄乌冲突正在向欧洲东翼外溢。波兰和罗马尼亚不再是远观战局的旁观者,而是直接感受到战火压力的前沿国家。北约虽然不断加码东翼军力部署,但口头威慑大于实质行动。俄罗斯则通过军演与白俄罗斯联手,提醒欧洲:俄军的战略纵深依然存在。
对全球而言,东欧的动荡并不仅仅是安全问题。中欧班列的波折已经证明,地缘政治与国际经贸紧密相连。谁能稳定通道,谁就能掌握主动权。波兰既要安全感,又要经贸利益,这种“两头要”的态度,未来很可能在大国博弈中变成讨价还价的筹码。
在这场拉锯中,俄罗斯的麻烦确实在增加。北约的东翼压力、无人机事件的舆论效应、乌克兰战场的持续消耗,都让普京不得不加大外交与军事投入。可同样麻烦的还有欧洲。波兰、罗马尼亚固然喊得震天响,但真要把俄军推到家门口,谁来承担代价?美国会不会真的出兵?北约能否真打硬仗?这些问题没有答案。
谁在加码,谁在观望,谁在算计,这场东欧边境的对峙,才刚刚揭开帷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