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八套刚把《灼沉韶华》端上桌,弹幕先炸了:这不是《那年花开》的“剩菜”回锅?
首播收视率飙到2.1%,骂声却比收视率涨得还快,热搜词条里“下架”俩字刷得比剧里土匪的子弹都密。
槽点先从女主开刀。
原著里褚韶华可是拎着算盘闯商场的“狠角色”,到剧里却成哭到眼肿的小媳妇,连夜私奔都得靠男人写休书——1916年的封建老爷突然变成“离婚办事处”志愿者,怎么看都像穿越时空的“暖男营销号”。
更离谱的是,她婆婆李勤勤一出场,嘴角就差挂个“反派”霓虹灯,端着茶碗砸碗、指着鼻子骂街,套路熟得让观众脚趾抠出三室一厅:这不就是十年前《媳妇的美好时代》里那张旧脸谱,只是换了旗装?
历史感崩得更干脆。
老上海布景像拼多多包邮的“民国风自拍馆”,石板路一踩就飘出泡沫板味;土匪窝亮出的莫辛纳甘步枪还算客气,下一秒掏出的64式手枪直接把时间线干到新中国后。
赎人金条一开口就是“五千大洋”,换算下来能在当时买下半条南京路,编剧怕不是把民国物价当成今天的比特币。
最尴尬的是自由恋爱戏,新青年当街拉手逛外滩,身后却走过一队拖着辫子的遗老——镜头里外,像两个朝代硬挤同一部电梯。
选角同样翻车。
热依扎演技在线,可镜头一推近,眼角的岁月感把“未出阁少女”秒变“孩子他娘”,观众根本入不了戏。
柴碧云更冤,明明在《夏至未至》里把傲娇校花演得灵动,到这里却被导演要求“再妖一点”,结果活脱脱一个真人版葫芦娃蛇精,一挑眉像随时要唱“如意如意随我心意”。
业内的小道消息听起来比剧情还精彩:原来最初的剧本真把褚韶华写成“女版乔家大院”,可平台怕“大女主不吸男粉”,硬塞感情戏;审查嫌“商战太现实”,改完只剩婆媳斗法;预算被古装大IP抽走血包,道具组只能上网买“民国套餐”,九块九还包邮。
演员天天收到“飞页”,情绪崩到拍吵架戏时真哭真摔,导演还夸“情绪好真实”——这剧简直用身体力演示什么叫“创作车祸现场”。
说到底,观众反感的不是年代剧,而是把年代当滤镜,把女性题材当流量Buff的敷衍。
民国一百年前就是波澜壮阔的中国“大变局”,有第一批女银行家、女飞行员、女律师,素材厚得能拍一百年,可有人偏要回到“苦情媳妇+恶婆婆”的安全区,像极考试时把背烂的范文再抄一遍,还指望老师给高分。
市场早换口味了。
隔壁《风吹半夏》把女性钢铁生意拍成热血番,《人世间》让郑娟一层层剥出时代纹理,连短剧都在卷“民国女特工”设定,长剧却还在复制十年前的婆媳档,难怪观众把“下架”刷成嘉年华。
再不改,下一部“韶华”上线时,开屏弹幕恐怕只剩一句话:爷青回,但剧别回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