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以便随时参与讨论与分享,同时也能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9月9日,随着卡塔尔首都多哈上空几声巨响传来,整个阿拉伯世界瞬间被点燃!
令人震惊的是,以色列竟对这个与其并无直接军事冲突的国家发动了攻击!
尽管以方辩称其打击目标是正在多哈进行谈判的哈马斯代表团,但这一说法显然无法平息阿拉伯各国的愤怒情绪,
就连此前已与以色列实现外交正常化的埃及,也罕见地公开转变立场,重新将以色列定义为敌对势力——而这,完全是其自身行为所引发的必然后果。
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逻辑?
一、昔日恩怨
若要追溯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历史纠葛,那可真是一段绵延千年的复杂篇章。
最早甚至能回溯至数千年前《圣经》记载中的摩西时代。
彼时,犹太族群因联合外部力量反抗法老统治,最终遭到驱逐,史称“出埃及记”,
不过这段远古记忆太过久远,今日暂且按下不表,我们聚焦的重点在于近现代以来两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对抗轨迹。
熟悉中东局势的人应当清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犹太民族尚无独立国家,
而战后之所以诞生以色列国,实则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系统性迫害、犹太财团在全球范围内的积极游说,以及美苏两大超级大国意图瓦解英法殖民体系的战略考量。
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欧洲才是迫害犹太人的主谋,可新成立的以色列却被安置在阿拉伯人世代居住的土地——巴勒斯坦地区。
此举无疑如同火上浇油,彻底激怒了广大阿拉伯民众。
凭什么你们犯下的错误,却要由我们来承担代价?
这世间还有公理可言吗?
于是,在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的当天,埃及便牵头联合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和约旦等国,打响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可惜的是,由于阿拉伯联军内部矛盾重重、指挥混乱、腐败成风,再加上美国暗中干预局势,原本占尽优势的一方反而惨遭逆转,被以军反攻得手。
自此之后,埃以之间埋下了深深的仇恨种子。
到了1956年,以色列又借苏伊士运河危机之机,伙同英国与法国共同发起针对埃及总统纳赛尔的军事行动,即第二次中东战争,
有趣的是,在这场冲突中,原本支持以色列的美苏两国竟罕见地站在了埃及一边,迫使英法两国颜面尽失,仓皇撤离。
此役过后,埃及倒向苏联阵营,而以色列则牢牢依附于美国,双方各自找到了背后的靠山,冷战格局下的中东对立态势正式形成。
紧接着便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堪称以色列军事巅峰的“六日战争”。
1967年,面对当时被誉为“中东第一军事强国”的埃及及其盟友,看似处于劣势的以色列果断实施闪电突袭。
成效极为显著:短短六天之内,以军几乎全歼埃及空军主力,重创其装甲部队,并一举占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及约旦河西岸等大片领土,
曾被视为阿拉伯英雄的纳赛尔深受打击,精神崩溃,不久后郁郁而终;埃及全国也因此蒙羞,成为国际舆论的笑柄。
直到1973年,在萨达特总统的领导下,埃及再度发起第四次中东战争,虽未能完全收复失地,但也成功打破了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予对手沉重震慑,
可就在战争结束不久,萨达特做出了一项震惊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决定!
他亲自访问耶路撒冷,并推动签署了1979年《埃以和平条约》,正式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建立外交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埃及是第一个与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国家。
此举直接导致埃及被逐出阿拉伯国家联盟,孤立于阿拉伯世界之外,甚至连萨达特本人也在1981年遭极端分子刺杀身亡。
但与此同时,这份和平也为埃及赢得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稳定发展期,
如今,这份脆弱的和平正面临崩塌的风险,那么责任到底该归于谁呢?
二、重新为敌
其实回顾当年萨达特的选择,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并非难以理解。
毕竟经过数次中东战争,埃及作为阿拉伯阵营的领头羊和反以主力,除了一个“领袖”的虚名外,几乎未获得任何实质性利益。
最艰难时期,埃及本土几乎成了以色列空军随意轰炸的靶场,毫无还手之力。
至于其他阿拉伯兄弟国家,有的力不从心,有的袖手旁观,真正愿意出手相助者寥寥无几,埃及早已不堪重负。
更何况,美国曾明确承诺:只要埃及愿意与以色列和解,每年都将提供巨额经济援助,
对于一个因长期战争而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国家而言,这笔援助无疑是救命稻草。
至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等地的持续压迫与侵略?
坦白讲,埃及既无力干预,也不愿再插手,实在是心力交瘁,只想独善其身。
在此后的四十多年里,埃及逐渐将战略重心转向非洲大陆,主动淡出中东纷争,与以色列维持着表面平静的关系。
然而,2024年9月15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紧急峰会上,埃及总统塞西却在时隔46年后首次公开表态,将以色列重新界定为“敌人”,并郑重声明:
“我们必须改变敌人(以色列)对我们的认知,让他们意识到,从大西洋到波斯湾,每一个阿拉伯国家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色列如何看待阿拉伯世界?答案显而易见:软弱可欺。
也不能说是以色列过于狂妄,毕竟它在中东横行多年,即便阿拉伯国家多次试图联手围剿,
结果却是屡战屡败,徒增屈辱。
要知道,以色列建国之初国土面积仅有约1.52万平方公里,如今却扩张至超过2.5万平方公里!
这些新增土地从何而来?不正是通过一次次战争侵占所得?
难道你没注意到,巴勒斯坦的地图轮廓正在一点点消失吗?
可问题来了,在与以色列和平共处近半个世纪后,埃及为何突然强硬起来,决意重启敌对姿态?
根本原因只有一个:以色列太过肆无忌惮。
三、被逼无奈
如果可以,埃及绝不愿意再次站到以色列的对立面。
这不仅是因为它深知自己难以抗衡拥有美国全力支持的以色列,更是因为当前国内形势异常严峻。
经历多次战争重创后,埃及经济始终未能彻底恢复,虽依靠美国援助勉强维系运转,
但由于结构性问题根深蒂固,整体状况只能说是勉强度日。
这种困境有多严重?
截至2024年,人口高达1.15亿的埃及,竟有超过7000万人依赖政府发放的补贴面包维持基本生存。
更棘手的是,农业产量不足以养活国民,工业基础又无法支撑农业生产所需,导致粮食与能源高度依赖进口。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埃及外债总额已达1551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2.9%,
其中当年需支付的利息就高达387亿美元!
这一数字已远远超出国家财政承受能力,使得埃及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甚至不得不以出让主权资源换取短期资金。
补充一点:过去五年中,埃及最重要的外汇来源——苏伊士运河,年最高收入仅为70亿美元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若有选择,埃及自然不愿再增添额外压力。
可现实却是,以色列步步紧逼,已将其逼入死角。
首先,是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愈发极端化。
需要澄清的是,埃及的担忧并非出于对加沙平民的人道关怀,
而是基于地缘现实:打开地图即可发现,加沙与埃及接壤!
一旦以色列实施大规模清剿行动,
生活在当地的230多万居民极有可能涌向埃及寻求庇护。
正如前文所述,埃及自身民生问题堆积如山,哪还有余力接纳大量难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群中不乏武装分子与激进组织成员,一旦放行,极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危机。
事实上,若非埃及早年已在边境修建了多层防御工事,恐怕加沙民众早已大规模涌入。
然而随着以色列不断升级军事打击,甚至开始炮击埃以边境区域,埃及开始真正担心:某一天,以军会不会故意炸毁隔离墙,强行将难民推入埃及境内?
请相信,这样的阴险手段,以色列完全做得出来!
为此,埃及政府已于九月中旬正式划下底线:
“强制迁移巴勒斯坦人离开加沙,是一条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
因此,趁着以色列此次激起众怒的时机,埃及顺势发声施压,意在迫使对方收敛行为。
其次,你知道埃及外债的主要债权人是谁吗?
正是美国!
据估算,目前埃及对外负债中,来自美国的资金占比超过65%。若计入世界银行、巴黎俱乐部等由美国主导的国际机构,则比例更高。
沉重的债务负担早已让埃及喘不过气。
既然短期内无力偿还,不如利用外交牌局争取转圜空间。
推测埃及此次强硬表态,也有借此机会向美国传递信号之意:希望能在债务减免、利息调整或新一轮贷款方面获得更大让步。
别指责埃及不够仗义,美国提供的所谓“援助”中暗藏多少附加条件,华盛顿心里最清楚。
当然,还需考虑当前国际背景:美国正逐步从中东撤出军事存在,推行战略收缩政策;与此同时,在以色列持续挑衅之下,阿拉伯国家正出现重新团结的趋势。
面对这一变局,埃及必须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定位,做出新的抉择。
结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
以色列或许真的以为,只要背靠美国这座大山,就能无视所有阿拉伯国家的集体愤怒。
但它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美国不可能永远为其保驾护航。当它的行为越来越极端,激起千夫所指之时,其未来的生存环境必将日益恶化,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文章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网:40多年来首次!埃及总统公开称以色列为“敌人”
环球时报:46年来首次!埃及总统将以色列称为“敌人”
央视网:以色列内部泄密!预谋将230万加沙人全部赶到埃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