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气势恢宏,让身处其中的中国人由心底感到骄傲。尤其是天安门前、门后的四根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华表,更是挺拔笔直,犹如我们中国人的脊梁。
这两对华表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你知道吗?只是简单的装饰品吗?
为什么有专家说,它们已经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标志呢?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近这“大家伙”。
天安门门前、门后的这四根柱身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为9.57米,重20000多公斤。
在直径为98厘米带有层层回环不断的云朵石柱上,盘绕着一条巨龙,龙四足,雕饰得卓约生动,跃然飞舞,可谓鳞角峥嵘,臂爪劲健,给人以玉龙翱游云天之感,配以高大的柱身仿若直插云间。
每根华表在雕龙巨柱顶端,横叉着白石云翅,呈朵状。云翅上面是圆型承露盘,盘上有一蹲兽,叫犼,是龙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
天安门前面那对华表上的石面向南,望着皇宫外头,人们叫它“望君归”,它们负责注视皇帝外出时的行为,盼望皇帝早日回宫,不要老在宫外寻欢作乐,久出不归,荒废朝政。
传说,当皇帝外出游玩久久不归的时候,“望君归”就说话了:“君主啊,你不要在外面游逛了,你回来料理国事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回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在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的“犼”面向北,翘首宫内,人们叫它“望君出”。
它们负责监视皇帝的宫廷生活,如果皇帝深居后宫,不经常出来查看民情,便劝戒皇帝说:
“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呆在宫殿里,只顾和后妃取乐,你该出来看看人民的苦难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出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在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希望遇到“太平盛世”,希望遇到开明的好皇帝,于是就产生了“望君归”、“望君出”的民间故事。
它表现了人民对他们用自己双手建筑起来的美丽华表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人民朴素的愿望和对统治者奢靡生活的不满情绪。
在华表耸立之下的八角形汉白玉须弥座,四面雕刻云龙,外面四周环绕白石雕花栏杆,栏杆四角柱头上,雕有四只憨态可掬的小石狮子,在它们头朝的方向与“犼”的方向一致,亭亭玉立。
狮子,古代称为“狻猊”。传说它吼声之下山摇地动,日行500里,以虎豹为食。
正因为狮子如此凶猛、如此威武,所以被人们视为百兽之王,成为威镇四方、惟我独尊的王权化身。
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
其实,华表并不只存在于天安门广场,如果你到过北京,游览过北京的古迹遗址,你就会发现,其实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我们也可以见到华表,只是天安门广场的两对华表更为著名一些。
那么为什么华表要矗立于宫殿、陵墓、桥梁等处?华表究竟在这些建筑物中起着什么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猜测一:行路方向标的雏形
一般认为,华表又名恒表、表术,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
华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术,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猜测二:曾经是件大乐器
也有人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这种乐器名为“木锋”,是一种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
先秦时,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锋以引起人们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见,而是等人找上门来,将这种大型的木锋矗立于王宫之前,经过演变,就成了华表。
以上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对华表产生的历史看法却是一致的。
华表在我国由来已久,不论他的原型究竟是什么,但是它发展到今天的形状,是随着历史的变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我们今天看到精致壮观的华表,是我们祖先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结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