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近日,四川省乐山市某小区的一名老年人坚持要在电梯内吸烟,面对邻居劝阻拒不配合,还表示“我就要抽”,导致电梯长时间停运,影响居民出行。该事件提醒我们:老年人在公共场所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自身形象,也关系到公共秩序的维护。
电梯是典型的密闭公共场所,通风条件差、空间狭小。电梯服务的是整栋楼的居民,若在人流高峰期吸烟,更是对他人健康和出行权利的直接侵犯。我们不能因为身处自家楼内的电梯,就误以为那是“私人领域”。在公共场所中,每一个人都需要适当收敛,尊重他人。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18条规定:公共场所内禁止吸烟,并应设置明显的禁烟标志。该条文并非倡议,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强制性规定。
另外,吸烟习惯不能成为不守规矩的借口。这名老年人面对劝阻,竟以“我习惯了”“我又没妨碍他人”为由。习惯不能凌驾于规则之上,也不能成为干扰他人的理由。公共生活的意义恰恰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但愿意为了他人稍作克制。这种自律,不是委屈自己,而是尊重别人、尊重规则。
不以规矩为边界,最终影响的是自己。这个事件造成电梯长时间无法使用,受影响的不只有其他居民,也包括该老年人。一时之气损害的是邻里关系,一念之差破坏的是公共秩序。更重要的是,当该老年人的不当行为被舆论放大时,老年群体可能会因此被误解为“倚老卖老”,这并不公平,也无益于社会对老年群体的理解与支持。
真正有尊严的老年生活,从不是建立在“我行我素”之上,而是体现在与人和谐共处、与规则保持一致的态度上。当晚辈看到一名老年人在公共场合自觉守规矩,他们会认为其有教养、有风度。
社区治理不能只靠“劝导为主”。事件发生后,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将继续上门劝导”,这当然是出于人性化考虑。但文明建设不该止步于口头提醒。面对电梯内抽烟这种不当行为,社区完全可以启动规范程序,张贴更加醒目的禁烟标识、公示违规行为,乃至依法报警处理。只有明确后果,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与震慑的效果。
一个人的不当行为,不应代表整个群体。事实上,许多老年人在生活中乐于助人、讲规矩、识大体,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让“守规矩的老人”成为社区常态,才能打破“老年人不好管”的刻板印象,也能在代际之间建立更多理解与信任。这不仅是为社会争光,也是在为自己的晚年添彩。
许多老年人感慨“社会不理解我们”,但尊重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赢来的。如果大家愿意主动学习、适应规则、为他人着想,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也会给予温柔的回馈。与其固守“我都这把年纪了”,不如主动迈出一步,让身边人对老年人多一分尊敬,而不是无奈。
我们常说,文明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选择。在不适宜的场所,主动掐灭手中的烟,这不是放弃权利,而是展现智慧。老年人想要活出真正的尊严与风度,规则意识绝对不可缺席。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来源:老年健康报
文:尤颖康(媒体人)
策划:郑颖璠
编辑: 尤颖康 杨真宇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