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4日至15日中美两国最近在西班牙又坐下来谈了,可这次的焦点,竟然是短视频App TikTok。勉强达成了一个框架协议,但细节没定,随时可能变。
你可能纳闷,两个大国,怎么就为个刷视频的软件扯皮?其实啊,这里面的道道,比你看的要深得多。
美国娱乐产业的经济与文化影响
在美国,TikTok的作用远不止于娱乐。它已成为许多人谋生、创业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数据显示,约七百万美国人通过TikTok开店、销售商品或成为博主。其中四成企业表示其生意依赖该平台,另外四成将其视为主要或补充收入来源。
对许多普通人而言,TikTok是改善生计的实用工具,而非单纯的消遣。
TikTok也是社会议题发声和行动组织的渠道。
例如2020年,年轻人通过该平台协调行动,导致特朗普竞选集会现场出现大量空座。在“黑命贵”等运动中,TikTok也成为信息传播和组织动员的重要工具。
鉴于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美国政府对待TikTok的态度显得较为谨慎。拜登政府曾计划实施更严格的禁令,但因可能引发年轻选民强烈反对而有所保留,最终仅限制在政府设备上使用。
TikTok在美国已深度融入经济和社会活动,既是就业和收入的来源,也是公众讨论和连接的平台。因此任何政策变动都需权衡其多重影响。
安全风险与用户关注度
美国政客嘴上说担心数据安全,我们听听就行。毕竟Facebook、谷歌这些美国本土大公司,也没少出数据问题。他们真正担心的,是TikTok牢牢抓住了美国年轻人的注意力。
在美国政治里,选举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交媒体上的舆论战。谁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谁就占优势。特朗普很懂这个。
他嘴上喊着要么卖要么关,摆出强硬态度,但心里明白不能真的一刀切。要是真关了TikTok,几百万年轻人的怒火很可能瞬间烧到他头上。
所以,这次所谓的“框架协议”就很有意思了。大致方案是:美国管数据,中国保算法。这么一来,两边都算有面子。
美国能说保障了安全,中国也没把核心技术卖掉。这让双方都有个台阶下,市场也暂时喘了口气。说白了,这就是个模棱两可的妥协,没人特别满意,但至少暂时没撕破脸。
大国博弈下的无奈
中美近期就TikTok达成框架协议,主要源于双方的实际需求。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一定压力,出口和房地产等行业仍在调整中。如果TikTok被完全禁止,可能被市场解读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受阻,进一步影响信心。
保留TikTok有助于传递中美仍可沟通合作的信号,对稳定外资预期具有积极作用。
对美国而言,特朗普政府面临中期选举,需要在展示强硬态度与缓和年轻选民情绪之间取得平衡。一个框架协议既能体现行动力,又可暂时回避最终决策,将复杂问题推迟到选后处理。
这一进展对市场情绪产生积极影响。股市厌恶不确定性,TikTok避免直接封禁缓解了资本出海的担忧,有助于提升风险偏好,带动相关板块如广告、跨境电商及短视频概念的短期关注。
当然,风险并未完全消除。若后续谈判未能达成一致,协议可能失败,届时相关受益板块可能面临调整压力。在市场中,TikTok已成为衡量中美关系氛围的一个重要参考。
结语
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在汽车和半导体行业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其竞争力给美国企业带来巨大压力。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本让步,导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
当前TikTok面临的处境与当年日本产业有相似之处,但关键区别在于,中国此次坚持保留了算法这一核心技术。若算法被交出,受影响将不仅是TikTok,更可能动摇中国科技行业的根基。
此次围绕TikTok的谈判,表面关乎一个短视频平台的运营,实质则是中美之间的又一次博弈。美方寻求更多控制权,中方则坚守核心技术,最终达成的框架协议虽不完美,但表明双方仍在保持对话。
对市场而言,谈判尚未破裂本身就是积极信号。
TikTok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现实国际关系的复杂状态。它的存续不仅关乎美国用户的日常体验,也影响着中美互动的空间。若TikTok退出美国市场,带来的影响可能蔓延至更多领域。
对普通用户而言,在TikTok上看视频、看直播看似只是娱乐,但其背后涉及资本、政治与舆论的多方博弈,成为大国竞争的一个缩影。此次谈判不仅关乎一个应用,更向世界传递出信号:双方仍保持沟通,局面尚未恶化。
只要对话继续,就存在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可能。这一信息对市场、企业乃至普通公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