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欧洲生物材料学会40年来首次将国际奖授予华人科学家时,领奖台上的张兴栋院士或许会想起成都七中教室里那块写着"异想天开"的匾额。
这位研发骨诱导材料的先驱,用十年时间打破"无生命材料不能诱导组织再生"的学术定论,其科研韧性的种子早在中学时代就已埋下。
image
华人科学家首获殊荣背后的教育溯源
2025年9月,意大利都灵的颁奖台上,欧洲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Nicholas Dunne将沉甸甸的奖牌授予视频连线的张兴栋。
这位四川大学教授提出的"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理论,被学界评价为"再生医学的革命性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在张兴栋的履历中,"成都七中校友"这个身份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样醒目。
image
成都七中这座"院士摇篮"已培养出12位两院院士和37位长江学者。其1958年设立的"异想天开"讨论课延续至今,每周2课时的自由研讨,成为孕育创新思维的温床。
张兴栋曾回忆,中学时在生物课上提出的"材料能否具有生命特性"的疑问,成为他后来研究骨诱导材料的最初灵感。
院士摇篮的数据密码:12位院士与37位长江学者
对比全国同类名校,成都七中在顶尖学术人才产出上呈现显著优势。
image
近十年数据显示,其"超常教育实验班"毕业生中,每届有15%进入全球TOP50高校深造,远超全国平均水平3.7%。这个采用三级选拔机制(初试-复试-动态淘汰)的班级,通过潜能评估矩阵筛选学生,其标准包括:发散思维指数、抗挫折能力、跨学科迁移能力等非传统指标。
该校教务处主任透露,筛选过程中特别关注"非常规解题思路"。例如在物理复试中,曾有名学生用音乐频谱原理解释电磁共振现象,这种跨界思维获得评审组一致高分。这种选拔机制与张兴栋院士突破学科边界的研究方法形成奇妙呼应。
博士工作站进中学:打破边界的科创孵化
走进成都七中实验楼,张兴栋团队设立的生物材料工作站里,高二学生正在演示3D打印骨诱导材料实验。
这种"高校实验室前置"模式,使中学生能直接操作价值百万的原子力显微镜。该校独创的"双导师制"下,每位科研苗子同时配备中学教师和大学教授指导。
课程表的变迁更耐人寻味。对比1958年与2025年的课表,语文、数学等基础课时压缩23%,而"失败案例分析课"等新型课程占比提升至18%。该校建立的"失败教育案例库"收录了往届生317个科研失败记录,包括张兴栋早期被学术界否定的实验方案。这种将挫折教育系统化的做法,为学生构建起面对质疑的心理免疫力。
从质疑到突破:教育如何守护创新火种
张兴栋的科研历程堪称"破壁者"的范本。当他在2005年首次提出骨诱导理论时,国际期刊审稿人评价这是"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幻想"。成都七中校友会保留着他学生时代在"质疑墙"上张贴的课题报告,页边密密麻麻写满同学提出的87条质疑,这种训练或许解释了他后来面对学术争议时的从容。
该校物理特级教师提到一个细节:考试中采用"非常规解法加分制",哪怕最终答案错误,创新思路仍能获得60%分数。这种评价机制保护了许多"出格"的思维火花。张兴栋的同班校友回忆,他们那届有个"永动机"研究小组,明知违背热力学定律仍被允许持续探索,因为教师认为"证伪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顶尖中学教育的当代启示
成都七中的教育实践揭示出创新人才培养的三重密码:早期科研浸润塑造学术志趣,系统化的思辨训练锻造批判思维,高校资源下沉突破学习天花板。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这种将基础教育和前沿研究有机衔接的模式尤其值得借鉴。
正如张兴栋在获奖致辞中所说:"母校给予我仰望星空的勇气,而大地上的每一步跋涉,都是为了证明那些曾被嘲笑的可能性。"当我们在国际领奖台上看到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的身影时,或许应该把目光投向那些点燃最初火种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